第一篇:人教八年級上《詩四首》教案。(本站推薦)
人教版八年級上《詩四首》教案15 第30課 詩四首
●學習目的:
1、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這四首詩。
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3、培養(yǎng)學生感悟古代詩歌內容的能力,不斷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學習準備: 搜集作者生平思想的有關資料。熟讀背誦這四首詩。有條件的查找有關資料,給詩歌插配有關的圖畫。
●教學設想:
誦讀品味,感悟提升,審美情趣。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歸田園居》《游山西村》
一、作者生平,交流引讀。
同樣是寫農村生活的詩人,陶淵明與陸游是不一樣的。今天,我們各學習他們一首詩,通過比較來了解他們不同風格、思想感情。那么誰能夠說說他們的生平事跡呢?
學生可能這樣說:
陶淵明:(略)
陸游:字務觀,自號放翁,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愛國詩人。他曾因極力主張北伐,被罷官,回歸故里,內心郁悶。對照官場的偽詐,他更感受到鄉(xiāng)間生活的純樸自然。但他并未喪失信心,深信總有一天會重新為國出力。這種心境與游境相吻合,于是兩相交涉,產生了流傳千古的《游山西村》。
二、熟讀背誦,積累理解。
1、讀一讀:
教師范讀二首詩歌,學生跟讀。
教師指導學生朗讀:①通讀,要求讀準音、讀順暢;(自由讀、齊讀)②誦讀,要求讀出重音,讀出節(jié)拍,讀出韻味;(請學生個人讀,具體指導的重點放在重音和節(jié)拍上)③再讀,要求讀出詩句的情感、美感。(個人讀、分組讀或齊讀)
學生反復朗讀直至背誦。
2、譯一譯:
學生對照注釋,解詞析句,掃清障礙,理解詩歌內容。
3、說一說:
同學們,你覺得這兩首詩中哪些詩句寫得好?你能說一說理由嗎?
三、研讀品析,語言品味。
♂你能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一下詩人歸園田居的情景嗎?
詩人如釋重負,告別了那個令人壓抑的官場,終于來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園。來到南山腳下,種下了豆子,但因體力不支,農藝不精,所以草兒盛,豆苗稀。詩人只好一大早起來就扛著鋤頭去除草,晚上一直勞作到與星星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濕了衣衫,可解脫了身心束縛的詩人不以為苦,而深深地體味其中的樂趣?!崮隳苷f說陶詩中的“愿”指的是什么?
意愿。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濁的現(xiàn)實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個農夫也比在官場“為五斗米折腰”強。
♂你覺得陶詩的語言怎樣,你能說說嗎?(語言“自然、通俗”)
♂《游山西村》全詩圍繞哪個字展開?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主要內容嗎?
全詩圍繞一個“游”字展開。在一個豐收的年景,詩人受到邀請,來到農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環(huán)水繞,柳暗花明,一派花團錦簇的景象,終于來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臨近,農民們衣著簡樸,吹簫擊鼓,結隊往來,熱鬧非凡。詩人盼望著以后能夠有時間乘月色出游,隨時拄著手杖來敲門拜訪。
♂詩歌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表現(xiàn)了詩人陶醉、留戀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風光和農村的人情美中,留戀村民的好客、熱情、淳樸,對此次郊游發(fā)出了由衷的感嘆。
♂你能說說“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聯(lián)成為名句的理由嗎? A、對仗自然工整,顯示出作者非凡的語言功力; B、富有哲理:比喻困境中依然蘊含著希望。
四、比較賞析,學會評點。
♂比較賞析這兩首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小組合作學習)
——相同:都寫的是鄉(xiāng)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農民身份;陸以客人身份。
陶寫了自己一個人;陸寫了歡聚的許多農人。
陶詩用語樸素,不加修飾;陸詩語言生動,感情豐富。
陶心情閑適,遁世;陸心情喜悅,留戀。
陶用的是五古;陸用的是七律。
五、誦讀體驗,互動釋疑。
1、誦讀體驗:
♂你認為我們該用用怎樣的情感進行朗讀?朗讀中你體驗到了什么?
♂學生模仿古人朗讀表演。
2、互動釋疑:將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與小組、班級同學共同探究解疑。
六、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 學了本詩后你有什么收獲和感受呢?
2、課外延伸:
①朗讀背誦,加深理解。
②請用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描述這兩首詩的意境。
(武原鎮(zhèn)中學 陸海峰)
第二課時 《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
●教學設計:
一、鞏固理解,解釋引讀。
1、鞏固理解:
——《歸園田居》中表現(xiàn)詩人辛勤勞動的詩句;
——《游山西村》中表達陸游對鄉(xiāng)村淳樸民風喜愛、留戀的詩句;
——《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蘊含希望的詩句;
2、解釋引讀:
這是一首邊塞詩,唐朝時由于邊境戰(zhàn)火不斷,許多詩人參加了守邊高級將帥的幕府,做他們的參軍、記室。這些詩人把他們在邊塞上的所見所聞寫成詩歌,于是邊塞風光和軍中生活成為盛唐詩人的新題材。這一類詩,文學史上稱為“邊塞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邊塞詩——王維的《使至塞上》。
那么誰能夠說說王維呢?
王維,盛唐著名詩人,人稱“詩佛”。當時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zhàn)勝吐魯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維輕車簡從,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經(jīng)長途跋涉,在蕭關遇到了騎兵,卻沒有遇到將官,(一問才知道),將官此時正在燕然前線。
二、誦讀背誦,積累理解。
1、讀一讀:
①教師范讀
②學生反復朗讀詩歌,以至背誦。
2、說一說:
學生對照注釋,解詞析句,理解詩歌內容。
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并說說理由。
三、品讀提升,感悟意境。
1、《使至塞上》寫的是什么情景內容?(奇特壯美的邊塞風光。)
站內搜索
關鍵字:
欄目推薦
奧運會專題 5.12地震專題
中考歷屆試卷 高考歷屆試卷
在線新華字典 在線成語詞典
相關資料
人教版八年級上《詩四首》ppt課件4 人教版八年級上《詩四首》教案5 人教版八年級上《詩四首》課課練:復習篇
人教版八年級上《詩四首》教學設計4 人教版八年級上《詩四首》ppt課件3 人教版八年級上《詩四首》教案3 人教版八年級上《詩四首》評估測試練習
人教版八年級上《詩四首》自學評估練習
人教版八年級上《詩四首》綜合能力測試題
人教版八年級上《詩四首》教案1 詩四首(歸園田居,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游山西村)ppt課件2 詩四首(歸園田居,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游山西村)ppt課件1
版權所有 無憂無慮中學語文網(wǎng)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備05019169號
第二篇:人教八年級上《詩四首》的教案
篇一:人教八年級上《詩四首》教案。
●學習目的:
1、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這四首詩。
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3、培養(yǎng)學生感悟古代詩歌內容的能力,不斷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學習準備: 搜集作者生平思想的有關資料。熟讀背誦這四首詩。有條件的查找有關資料,給詩歌插配有關的圖畫。
●教學設想:
誦讀品味,感悟提升,審美情趣。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歸田園居》《游山西村》
一、作者生平,交流引讀。
同樣是寫農村生活的詩人,陶淵明與陸游是不一樣的。今天,我們各學習他們一首詩,通過比較來了解他們不同風格、思想感情。那么誰能夠說說他們的生平事跡呢?
學生可能這樣說:
陶淵明:(略)
陸游:字務觀,自號放翁,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愛國詩人。他曾因極力主張北伐,被罷官,回歸故里,內心郁悶。對照官場的偽詐,他更感受到鄉(xiāng)間生活的純樸自然。但他并未喪失信心,深信總有一天會重新為國出力。這種心境與游境相吻合,于是兩相交涉,產生了流傳千古的《游山西村》。
二、熟讀背誦,積累理解。
1、讀一讀:
教師范讀二首詩歌,學生跟讀。
教師指導學生朗讀:①通讀,要求讀準音、讀順暢;(自由讀、齊讀)②誦讀,要求讀出重音,讀出節(jié)拍,讀出韻味;(請學生個人讀,具體指導的重點放在重音和節(jié)拍上)③再讀,要求讀出詩句的情感、美感。(個人讀、分組讀或齊讀)
學生反復朗讀直至背誦。
2、譯一譯:
學生對照注釋,解詞析句,掃清障礙,理解詩歌內容。
3、說一說:
同學們,你覺得這兩首詩中哪些詩句寫得好?你能說一說理由嗎?
三、研讀品析,語言品味。
♂你能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一下詩人歸園田居的情景嗎?
詩人如釋重負,告別了那個令人壓抑的官場,終于來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園。來到南山腳下,種下了豆子,但因體力不支,農藝不精,所以草兒盛,豆苗稀。詩人只好一大早起來就扛著鋤頭去除草,晚上一直勞作到與星星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濕了衣衫,可解脫了身心束縛的詩人不以為苦,而深深地體味其中的樂趣。
♂你能說說陶詩中的“愿”指的是什么?
意愿。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濁的現(xiàn)實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個農夫也比在官場“為五斗米折腰”強。
♂你覺得陶詩的語言怎樣,你能說說嗎?(語言“自然、通俗”)♂《游山西村》全詩圍繞哪個字展開?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主要內容嗎?
全詩圍繞一個“游”字展開。在一個豐收的年景,詩人受到邀請,來到農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環(huán)水繞,柳暗花明,一派花團錦簇的景象,終于來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臨近,農民們衣著簡樸,吹簫擊鼓,結隊往來,熱鬧非凡。詩人盼望著以后能夠有時間乘月色出游,隨時拄著手杖來敲門拜訪。
♂詩歌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表現(xiàn)了詩人陶醉、留戀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風光和農村的人情美中,留戀村民的好客、熱情、淳樸,對此次郊游發(fā)出了由衷的感嘆。
♂你能說說“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聯(lián)成為名句的理由嗎?
A、對仗自然工整,顯示出作者非凡的語言功力;
B、富有哲理:比喻困境中依然蘊含著希望。
四、比較賞析,學會評點。
♂比較賞析這兩首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小組合作學習)——相同:都寫的是鄉(xiāng)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農民身份;陸以客人身份。陶寫了自己一個人;陸寫了歡聚的許多農人。
陶詩用語樸素,不加修飾;陸詩語言生動,感情豐富。
陶心情閑適,遁世;陸心情喜悅,留戀。
陶用的是五古;陸用的是七律。
五、誦讀體驗,互動釋疑。
1、誦讀體驗:
♂你認為我們該用用怎樣的情感進行朗讀?朗讀中你體驗到了什么? ♂學生模仿古人朗讀表演。
2、互動釋疑:將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與小組、班級同學共同探究解疑。
六、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 學了本詩后你有什么收獲和感受呢?
2、課外延伸:
①朗讀背誦,加深理解。
②請用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描述這兩首詩的意境。
(武原鎮(zhèn)中學 陸海峰)
第二課時 《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
●教學設計:
一、鞏固理解,解釋引讀。
1、鞏固理解:
——《歸園田居》中表現(xiàn)詩人辛勤勞動的詩句;
——《游山西村》中表達陸游對鄉(xiāng)村淳樸民風喜愛、留戀的詩句; ——《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蘊含希望的詩句;
2、解釋引讀:
這是一首邊塞詩,唐朝時由于邊境戰(zhàn)火不斷,許多詩人參加了守邊高級將帥的幕府,做他們的參軍、記室。這些詩人把他們在邊塞上的所見所聞寫成詩歌,于是邊塞風光和軍中生活成為盛唐詩人的新題材。這一類詩,文學史上稱為“邊塞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邊塞詩——王維的《使至塞上》。
那么誰能夠說說王維呢?
王維,盛唐著名詩人,人稱“詩佛”。當時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zhàn)勝吐魯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維輕車簡從,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經(jīng)長途跋涉,在蕭關遇到了騎兵,卻沒有遇到將官,(一問才知道),將官此時正在燕然前線。
二、誦讀背誦,積累理解。
1、讀一讀:
①教師范讀
②學生反復朗讀詩歌,以至背誦。
2、說一說:
學生對照注釋,解詞析句,理解詩歌內容。
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并說說理由。
三、品讀提升,感悟意境。
1、《使至塞上》寫的是什么情景內容?(奇特壯美的邊塞風光。)-
2、你能說說“征蓬出漢塞,歸燕人胡天”一句的含義及蘊含作者怎樣的感情?
過了居延,就像“蓬草”一樣隨風飄轉,飛出了漢家的邊塞,又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飛人胡天的上空。蘊含了作者被排擠出朝廷的惆悵,暗寫自己內心的激憤和抑郁。
3、這里最能體現(xiàn)詩中有畫的是哪一聯(lián)詩句,你能畫畫它的圖景,說說它的意境嗎?(頸聯(lián)“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充分體現(xiàn)了詩中有畫的藝術特色。)
大漠茫茫無邊,在這純然一色、荒涼無邊的背景之上,那烽火臺上燃起的一縷白煙直上云霄,顯得異常醒目。“孤煙”兩字能狀其神韻,“孤煙”之后隨一“直”字,使景物顯得單純簡凈。“長河落日圓”寫出了蒼茫的沙漠,沒有山,沒有樹,只有黃河橫貫其中。視野所及,大漠無邊無際,黃河杳無盡頭。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將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對廣闊的自然景色的描繪中。
四、送別詩歌,感受李白?!抖汕G門送別》
送別,是古今詩人墨客常寫的題材,如高適的《別董大》,那你還知道哪些送別詩呢?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贈汪倫》、《送孟浩然之廣陵》等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李白另一首送別詩——《渡荊門送別》,這又是誰送誰呢?
那么誰能夠說說李白寫這一首詩的背景呢?
這首詩是詩人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荊門時所作。
五、誦讀背誦,積累理解。
1、讀一讀:
①教師范讀
②學生反復朗讀詩歌,直至背誦。
2、說一說:
學生對照注釋,解詞析句,理解詩歌內容。
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并說說理由。
六、品讀提升,感悟意境。
1、《渡荊門送別》寫的是什么情景?
描繪舟過荊門時所見的景色,含蓄地表達對故鄉(xiāng)的依戀之情。
2、你能想象一下“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的畫面,說出自己的感受。(允許學生自由發(fā)揮,言之有理即可)
用游動的視角描寫景物,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將靜止的山嶺描繪出充滿動感與空間感的活動畫面來。后句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寫荊門一帶平原曠野寥廓高遠的景色。這兩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闊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3、你能說說頸聯(lián)描繪了怎樣的意境呢?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笔窍纫运忻髟氯鐖A鏡反襯江水的平靜,再以天上云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詩人以移步換景的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出長江的近景和遠景,奇妙多姿,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當時見到景象時的欣喜和新鮮。
4、本詩抒發(fā)作者鄉(xiāng)愁的是哪一句? 寫景的又是哪幾句?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從景物方面著筆,表現(xiàn)的是作者寫出濃濃的鄉(xiāng)思。
“山隨平野盡,江人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是按由遠到近的順序寫的。
七、體驗拓展,互動釋疑。
1、體驗拓展:
♂從本詩來看,它是否為朋友送行?如果是你,你又會怎樣表達呢? 不是,是告別故鄉(xiāng),故鄉(xiāng)水有情,不遠萬里,依依不舍送別遠去的游子,游子思鄉(xiāng)之情不言而喻。
2、互動釋疑:將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與小組、班級同學共同探究解疑。
八、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 學生談自己的收獲與感受。
2、課外延伸:
①背誦這兩首詩;
②喜歡繪畫的同學,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詩,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圖畫描繪出來。
③課外摘抄高適、岑參的邊塞詩。
(武原鎮(zhèn)中學 陸海峰)
* 本站是所有資料僅供教學之用。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或由會員上傳,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
*
本站所有的數(shù)據(jù)都是本地下載,不可能出現(xiàn)不能下載,下載不成功時,請一直重試下載,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個幾分種后再次重新下載,詳細請參考下載說明!
站內搜索
關鍵字:
欄目推薦
奧運會專題 5.12地震專題
中考歷屆試卷 高考歷屆試卷
在線新華字典 在線成語詞典
相關資料
人教版八年級上《詩四首》ppt課件
4人教版八年級上《詩四首》教案
5人教版八年級上《詩四首》課課練:復習篇
人教版八年級上《詩四首》教學設計4
人教版八年級上《詩四首》ppt課件
3人教版八年級上《詩四首》教案3
人教版八年級上《詩四首》評估測試練習
人教版八年級上《詩四首》自學評估練習
人教版八年級上《詩四首》綜合能力測試題
人教版八年級上《詩四首》教案
1詩四首(歸園田居,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游山西村)ppt課件2 詩四首(歸園田居,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游山西村)ppt課件1
篇二:八年級上冊30課詩四首精品教案
《歸園田居》(其三)第一課時
師生互動過程
師生互動過程
師生互動過程
第四課時《登岳陽樓》陳與義
師生互動過程
篇三:新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詩四首》教學設計
新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詩四首》教學設計
一、說教材
《歸園田居(其三)》寫的是田園之樂,實際表明的是作者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心聲?!妒怪寥稀芬詡魃竦墓P墨刻畫了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抖汕G門送別》描繪的是舟過荊門時所見景色。
二、教學依據(jù):背誦和默寫是首要。著重引導學生領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三、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這四首詩相關的背景知識。
2、了解四首詩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及語言風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手法。
4、背誦并默寫四首詩。
(二)過程和方法目標:
1、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充分體會詩歌特有的節(jié)奏及韻律,感受其聲韻美,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詩意,感悟詩情。
2、分析四首詩中的景物描寫,體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賞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詩中精彩的含義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為自己的語言財富。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激發(fā)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四、說教學設想:
重點:
1、體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
2、背誦并默寫四首詩。
難點:激發(fā)學生想象。再現(xiàn)詩歌畫面,深刻體會景物描寫中蘊含著的深厚的情思。教學思路:通過反復詠誦,逐步加深對詩意的理解,學習中讓學生充分展開聯(lián)想到翅膀,充分體會詩歌的意境。課時安排:四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歸園田居》(其三)陶淵明
1、導入新課:陶淵明的性格既剛正不阿,又適情任性這使他與爾虞我詐、相互傾軋的官場格格不入。不為?五斗米折腰?使他辭別官場,歸隱田園。在《桃花源記》一文中我們已經(jīng)感受到了陶淵明對和平、安寧、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們再來學習陶淵明的《歸田園居》一詩,進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整體感知,明確學習目標。教師朗讀課文,學生正音、劃節(jié)奏并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a.這首詩可分幾層意思?
b.?但使愿無違?的?愿?具體指的是什么?
c.這首詩流露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學生自主探究,教師引導并明確:
a.全詩寫了三層意思:種豆的地點及勞動結果;勞作的辛苦與執(zhí)著;自己的田園之樂。b.田園勞作之樂,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濁的現(xiàn)實世界中失去自我。
c.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享受田園之樂的愜意、閑適的心情。
3、自由背誦。檢查背誦
4、、研讀與賞析:教師出示學生繪制的幾幅圖片讓學生進行對照賞析,同時提出思考的問題:
a.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這首詩的畫面。(要求結合人物身份、舉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l曰I學生思考并討論交流。教師明確:
a.詩人如釋重負,告別了那個令人壓抑的官場,終于來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園。來到南山腳下,種下了豆子,但因體力不支,農藝不精,所以草兒盛,豆苗稀。詩人只好一大早起來就扛著鋤頭去除草,晚上一直勞作到與星星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濕了衣衫可解脫了身心束縛的詩人不以為苦,而深深地體味其中的樂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寫出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喜愛與怡然自得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詩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寫出了那份勤勞與執(zhí)著。語言?自然、通俗?。
5、齊背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使至塞上》 王維
1、導入新課:唐代自開國以來,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斷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強邊防,以應付戰(zhàn)事。有時也乘勝逐北,有擴張領士的意圖。開元、天寶年間,有許多詩人參加了守邊高級將帥的幕府,做他們的參軍、記室。這些詩人把他們在邊塞上的所見所聞寫成詩歌,于是邊塞風光和軍中生活成為盛唐詩人的新題材。這一類詩,文學史上稱為?邊塞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邊塞詩--王維的《使至塞上》。
2、整體感知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注意字音、節(jié)奏并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出使人是誰?在什么情況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結果如何?明確:作者王維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zhàn)勝吐魯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維輕 車簡從,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經(jīng)長途跋涉,在蕭關遇到了騎兵,卻沒有遇到將官,(一問才知道),將官此時正在燕然前線。自由朗讀,限時背誦檢查背誦
3、研讀賞析齊背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a.說說?征蓬出漢塞,歸燕人胡天?一句的含義,蘊含作者怎樣的感情? b.賞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句。學生對照自己畫的圖畫賞析,四人小組討論明確: a.自己過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樣,飛出了漢家的邊塞,又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飛人胡天的 上空。蘊含了作者被排擠出朝廷的惆悵,暗寫自己內心的激憤和抑郁。b.大漠茫茫無邊,在這純然一色、荒涼無邊的背景之上,那烽火臺上燃起的一縷白煙直上 云霄,顯得異常醒目孤煙?兩字能狀其神韻,?孤煙?之后隨一?直?字,使景物顯得單 純簡凈長河落日圓?寫出了蒼茫的沙漠,沒有山,沒有樹,只有黃河橫貫其中。視野 所及,大漠無邊無際,黃河杳無盡頭。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將自己的孤寂 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對廣闊的自然景色的描繪中。齊讀背誦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渡荊門送別》李白
1、導入新課:初一時我們曾學習過表現(xiàn)鄉(xiāng)愁的詩歌--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你還記得嗎?另外你還知道些描寫鄉(xiāng)愁的詩歌?(學生回答,教師可再做補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另一首反映故園之思的詩歌--李白的《渡荊門送別》。
2、整體感知,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注意字音、節(jié)奏并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a.說說《渡荊門送別》一詩的主要內容。
b.抒發(fā)作者鄉(xiāng)愁的是哪一句?學生討論交流
a.寫作者李白出蜀至荊門來到楚地時所見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b.?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從景物方面著筆,表現(xiàn)的是作者寫出濃濃的鄉(xiāng)思。自由背誦課文抽查背誦
3、研讀賞析齊背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a.寫景的句子是哪幾句?是按什么順序描繪的?
b.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并說說理由。出示學生設計的圖畫或課件,引導學生對照賞析,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a.?山隨平野盡,江人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是按由遠到近的順序寫的。
b.示例:?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將靜止的山嶺描繪出充滿動感與空間感的活動畫面來。后句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寫荊門一帶平原曠野寥廓高遠的景色。這兩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闊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再以天上云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詩人以移步換景的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出長江的近景和遠景,奇妙多姿,藝術效果十分強烈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不直接說出對養(yǎng)育過自己的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意,而是說故鄉(xiāng)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誼;萬里送行舟,從另一面寫來,越發(fā)顯出自己思鄉(xiāng)情深。齊讀背誦
4、延伸作業(yè)閱讀《歸園田居》其他四首。摘抄盛唐高適、岑參的著名邊塞詩,并點評賞析。從四首詩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一首,用文字把自己的閱讀感受寫出來。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登岳陽樓》
教學目標:
1、了解相關的背景知識。2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手法。3揣摩品味詩中精彩語句,賞析作品的意境美。4激發(fā)學生靈性,陶冶情操,增加文化積累。5背誦并默寫。教學重點:1體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2背誦并默寫。教學難點:激發(fā)學生想象,再現(xiàn)詩歌畫面。
教學方法:誦讀法,聯(lián)想法,點拔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二、指導學生自讀詩文
1.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多媒體顯示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今屬河南)人。有《簡齋集》《無住詞》?!对狸枠牵ㄆ湟唬范ㄓ诟咦诮ㄑ锥?,?靖康之變?發(fā)生,宋代詩遭遇到了天崩地裂的大變動。國破家亡,流離失所,天涯淪落。詩人在他逃難三年之際,登上了名勝岳陽樓。
2.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指導學生注意把握節(jié)奏、韻律及感情基調。3.學生自讀詩歌,借助注釋,整體感知詩意。4.指名1-2名學生朗讀詩文。其他學生評介。
三、小組合作討論,再讀詩文,回答問題。多媒體顯示
1、首聯(lián)與頷聯(lián)是景物描寫,對下面詩句的情感表達有什么作用?2.頸聯(lián)明顯是學杜甫《登高》句?萬里悲秋常用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但陳與義并不生吞活剝,詩中以?萬里?對?三年?,表達出哪些信息?
四、拓展延伸,比較閱讀。
登岳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譯:早就聽說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終于等上了岳陽樓。雄闊壯觀的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大湖,將吳楚分割在東南兩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晝夜都浮于其上。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親朋好友們音信全無,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處漂流。北方邊關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戰(zhàn)事又起,我倚窗遠望淚流滿面。
登高
杜 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譯:秋風緊,蒼天更空遠,兩岸猿啼凄厲而悲涼;水中小洲清凌,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白沙閃閃,鷗鳥低飛,往復盤桓。無邊無際的層層落葉紛揚而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下,奔騰不息的滾滾長江浩浩蕩蕩。漂泊萬里的異鄉(xiāng)客悲秋懷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愁緒,人到暮年疾病纏身獨自登上高臺。時世艱難愁苦遺恨令白發(fā)日增,潦倒困頓因病停酒更難排憂解難。
問:古今評家認為陳與義?喜仿杜甫宏闊之體?,詩風如老杜?宏偉蒼楚?……除了頸聯(lián)外,請再結合詩中意境作簡析。
五、課堂小結:陳與義與杜甫相同的人生現(xiàn)遭際,同時都有機會登臨名勝-----岳陽樓,都為人留下了千古傳誦的名篇,這是歷史的巧合。
六、布臵作業(yè)
板書設計:歸田園居使至塞上
前四句:田間的勞動情形 敘寫出使經(jīng)歷(既言事,又寫景)
五六句:歸途夕露沾衣 刻畫塞外風光(意境雄渾,視野開闊)
七八句:抒寫歸隱意愿
渡荊門送別
首聯(lián): 遠渡的地點 此行的目的頜聯(lián): 寫景(遠)
頸聯(lián): 寫景(近)
尾聯(lián): 抒情(思鄉(xiāng))課詩四首
教學過程:
一、導語: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詩的國度,從最古老的《詩經(jīng)》開始,優(yōu)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學習《詩四首》。
二、學習《歸園田居》
1、導入:陶淵明是我國古代最早的田園詩人。他的詩歌現(xiàn)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詩歌創(chuàng)作成就的是田園詩。我們先來學習他的田園詩代表作《歸園田居》(其三)。
2、指導朗讀,力求使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和韻律
要求學生用?/?給《歸園田居》(其三)一詩劃分節(jié)奏。
教師提示學生注意音節(jié)劃分和意義劃分相結合,如?種豆/南山/下??晨興/理/荒穢?
3、師生共同賞讀《歸園田居》
①教師范讀,學生跟讀。
②學生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整體感知詩意。
③要求學生概述詩意。
這是陶淵明田園生活的一個剪影,請展開想像,用自己的話描述陶淵明一天的勞動生活情形。
教師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釋,然后進行完整的表述。
逐句解釋如下:詩的前四句記給豆田鋤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種豆的地點,第二句說鋤草的原因,第三句說一大早就去鋤草,第四句是說月兒初升之時才荷鋤晚歸。第五、六句寫歸途中道狹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濕了我的衣裳。第七、八句寫沾衣又有什么關系呢?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④引導學生賞析詩歌的意境美。
(1)提問:陶詩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認為?情趣?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 明確:陶詩的情趣來自于寫意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人,卻有一輪明月陪伴。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中,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調皮而多情,他們給了辛苦一天的詩人溫柔的撫慰,詩人就像一個凱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2)提問:這首詩流露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這首詩流露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歸隱農村的自豪之情。
⑤學生齊讀,嘗試背誦。
⑥深層探究:提問:詩的末句?但使愿無違?的?愿?具體指什么?明確:不愿與污濁的社會同流合污,愿意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學生討論,教師可提供另外兩首田園詩幫助學生理解。
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飲 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⑦課堂小結
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杰出的詩人,他的詩歌以嶄新的面容、純樸自然的詩風為我國詩歌領域開辟了一個新天地,以至使?田園詩?從此成為一個流派在詩歌史上獨樹一臶,其影響經(jīng)久不衰。
三、學習第二首《使至塞上》
1、詩人及寫作背景簡介
王維(公元701~761),字摩詰,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過著享樂田園、流連山水、亦官亦隱的居士生活。王維少年時就有才名,21歲進士及第,任大樂丞,后因伶人舞黃獅子事觸犯皇權而受牽連,被貶為濟州司庫參軍。張九齡為相后,提拔他為右拾遺,后張九齡被罷相,他也被排擠出朝,以監(jiān)察御史的身份出使邊塞。后又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詩人經(jīng)歷仕途挫折之后,他逐漸發(fā)現(xiàn)了社會的不平。他晚年對社會的惡濁采取鄙視的態(tài)度,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他皈依佛教,信奉禪理。朝夕徘徊于山水之間,通過對自然美的刻畫來表達他對社會現(xiàn)實的態(tài)度。
王維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他不僅是作詩的妙手,而且是繪畫的行家,所以蘇軾盛贊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濃郁的詩情畫意是王維詩作的最大的藝術特色。
開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維奉唐玄宗之命,以監(jiān)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zhàn)勝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這實際上是被排擠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寫的就是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師范讀,要求學生聽讀,把握節(jié)奏和韻律。
3、學生大聲讀詩,借助注釋,整體感知詩意。
(1)教師提示重要詞語,幫助學生疏通詩句。
單車:使者的代詞。李陵《答蘇武書》云:?足以昔以單車之使,適萬乘之虜原意是說使者沒有帶許多人馬,只用一輛車就前行了。后世詩文家就把?單車之使?簡化為?單車?,作為使者的代詞。
屬國:是秦漢官名?典屬國?的省略,這個官掌管投降歸順的蠻夷部族。因此,?屬國?就成為外交官的代詞。
居延:古地名,在今甘肅省張掖、酒泉一帶,在漢代,此地與匈奴接境,?過居延?即?出漢塞,進入胡地?之意。
(2)選兩位同學概述詩意,其余同學點評。
明確:詩人以簡練的筆墨寫了出使邊塞的經(jīng)歷單車欲問邊?,寫自己輕車簡從,要前往邊境慰問將士。要走多遠呢??屬國過居延?,是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山高路遠,?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詩人覺得自己好像飄飛的蓬草一樣出了漢家邊塞,又好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飛入胡天的上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寫自己一路跋涉,看到的沙漠中特有的景色蕭關逢侯騎?,進了蕭關卻沒有遇見將官都護在燕然?一問才知道,將官正在燕然前線作戰(zhàn)呢。總言之,詩歌敘述了作者出使邊塞的艱苦行程,描繪了邊塞奇麗壯闊的景象,也寫了邊塞將士緊張的戰(zhàn)斗生活。
4、引導學生品味詩歌的詩情畫意。
第三篇:八年級上冊30課詩四首精品教案
《歸園田居》(其三)第一課時 教學 目標
知識與技能
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這首詩
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安全 教育
內容
交通安全
缺席學生
無
重點
品味語言,難點 體味詩歌的內涵。
關鍵
背誦詩歌
教具
多媒體課件
教法
自主學習,教師點撥
學法指導
合作交流
師生互動過程 教師設計
學生活動
課前展示:《湖心亭看雪》相關知識。
兩名學生主持,各組準備:
創(chuàng)境激趣:陶淵明是我國古代最早的田園詩人。他的詩歌現(xiàn)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詩歌創(chuàng)作成就的是田園詩。我們先來學習他的田園詩代表作《歸園田居》(其三)。
學生感受
自主學習,展示匯報:
學生正音、劃節(jié)奏并自由朗讀課文。
思考下列問題;a.這首詩可分幾層意思? b.“但使愿無違”的“愿”具體指的是什么? c.這首詩流露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教師引導并明確:
全詩寫了三層意思:種豆的地點及勞動結果;勞作的辛苦與執(zhí)著;自己的田園之樂。
b.田園勞作之樂,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濁的現(xiàn)實世界中失去自我。c.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享受田園之樂的愜意、閑適的心情。
3.這首詩流露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這首詩流露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歸隱農村的自豪之情。4.自由背誦。檢查背誦
各小組合作探究,各小組推薦代表展示匯報,實踐創(chuàng)新:a.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這首詩的畫面。(要求結合人物身份、舉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
學生各抒己見
教師小結: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杰出的詩人,他的詩歌以嶄新的面容、純樸自然的詩風為我國詩歌領域開辟了一個新天地,以至使“田園詩”從此成為一個流派在詩歌史上獨樹一幟,其影響經(jīng)久不衰。
給優(yōu)勝組以熱烈的掌聲鼓勵
板書設計:
田園生活——熱愛歸隱農村——自豪
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使至塞上》王維 教學 目標
知識與技能
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這首詩
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安全 教育
內容
交通安全
缺席學生
無
重點
品味語言,難點
體味詩歌的內涵。
關鍵
背誦詩歌
教具
多媒體課件
教法
自主學習,教師點撥
學法指導
合作交流
師生互動過程 教師設計
學生活動
課前展示:古詩背誦,看誰背的好背的快!
兩名學生主持,各組準備:
創(chuàng)境激趣:王維(公元701~761),字摩詰,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過著享樂田園、流連山水、亦官亦隱的居士生活。他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他不僅是作詩的妙手,而且是繪畫的行家,所以蘇軾盛贊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濃郁的詩情畫意是王維詩作的最大的藝術特色。
學生感受
自主學習,展示匯報:
1、教師范讀,要求學生聽讀,把握節(jié)奏和韻律。
2、學生大聲讀詩,借助注釋,整體感知詩意。
3、選兩位同學概述詩意,其余同學點評。
4、名句賞析 提問:“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被國維贊嘆為“千古壯觀”的名句,談談你對此的認識。學生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談體會。
明確:這兩句詩充分體現(xiàn)了詩中有畫的特色,非常講究景物的畫面感。首先,它有畫一樣的構圖,從天邊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煙到地下的河流,從近處的烽煙到遠處的夕陽到綿延無邊的大漠,空間闊大,層次很豐富。其次,它講究線條,一望無際的大漠上,縱的是煙,橫的是河,圓的是落日,線條簡約,物態(tài)畢現(xiàn)。第三,色彩豐富,廣闊無垠的大漠黃沙漫漫,黃昏橘紅色的夕陽收斂了光輝,靜靜地居于天際,輝映著波瀾不驚的閃著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縷白色的烽煙,直上高空,雄渾寥廓的邊塞風光如在目前。各小組合作探究,各小組推薦代表展示匯報,實踐創(chuàng)新:這首詩流露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征蓬”“歸雁”,即景設喻,用以自比,傳達出詩人被排擠受命赴邊的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皥A”“直”字,不僅準確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xiàn)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入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
學生各抒己見
教師小結: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杰出的詩人,他的詩歌以嶄新的面容、純樸自然的詩風為我國詩歌領域開辟了一個新天地,以至使“田園詩”從此成為一個流派在詩歌史上獨樹一幟,其影響經(jīng)久不衰。
給優(yōu)勝組以熱烈的掌聲鼓勵
板書設計:敘寫出使經(jīng)歷(既言事,又寫景)——刻畫塞外風光(意境雄渾,視野開闊)
課后反思:
第三課時 :《渡荊門送別》李 白 教學 目標
知識與技能
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這首詩
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思念家鄉(xiāng)的感情。
安全 教育
內容
食品安全
缺席學生
無
重點
品味語言
難點
體味詩歌的內涵。
關鍵
背誦詩歌
教具
多媒體課件
教法
自主學習,教師點撥
學法指導 合作交流
師生互動過程 教師設計
學生活動
課前展示:表達思鄉(xiāng)之情的詩歌,學生競背。
兩名學生主持,各組準備:
創(chuàng)境激趣:初一時我們曾學習過表現(xiàn)鄉(xiāng)愁的詩歌——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你還記得嗎?另外你還知道哪些描寫鄉(xiāng)愁的詩歌?(學生回答,教師可再做補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另一首反映故園之思的詩歌——李白的《渡荊門送別》。
學生感受
自主學習,展示匯報:
學生聽讀,注意字音、節(jié)奏并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說說《渡荊門送別》一詩的主要內容。2.抒發(fā)作者鄉(xiāng)愁的是哪一句? 3.寫景的句子是哪幾句?是按什么順序描繪的? 明確:a.寫作者李白出蜀至荊門來到楚地時所見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b.“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睆木拔锓矫嬷P,表現(xiàn)的是作者寫出濃濃的鄉(xiāng)思。c.“山隨平野盡,江人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笔前从蛇h到近的順序寫的。賞析:示例:“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鼻熬湫蜗竺枋隽舜鋈龒{、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痹娙艘砸撇綋Q景的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出長江的近景和遠景,奇妙多姿,藝術效果十分強烈。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憋@出自己思鄉(xiāng)情深。齊讀背誦
各小組合作探究,各小組推薦代表展示匯報,實踐創(chuàng)新:■閱讀《歸園田居》其他四首。摘抄盛唐高適、岑參的著名邊塞詩,并點評賞析。從四首詩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一首,用文字把自己的閱讀感受寫出來。
學生各抒己見
教師小結:略
給優(yōu)勝組以熱烈的掌聲鼓勵
板書設計:首聯(lián):遠渡的地點,此行的目的——頜聯(lián):寫景(遠)頸聯(lián):寫景(近)——尾聯(lián):抒情(思鄉(xiāng))
課后反思:
第四課時《登岳陽樓》陳與義 教學 目標
知識與技能
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這首詩
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審美情趣。
安全 教育
內容
運動安全
缺席學生
無
重點
品味語言
難點
體味詩歌的內涵。
關鍵
背誦詩歌
教具
多媒體課件
教法
誦讀法,教師點撥
學法指導
合作交流
師生互動過程 教師設計
學生活動
課前展示:上節(jié)課內容。兩名學生主持,各組準備:
創(chuàng)境激趣: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開封,北宋滅亡。和北宋之交的大部分人(如李清照)一樣,陳與義的人生經(jīng)歷和文學創(chuàng)作也以靖康之難為界。靖康之難發(fā)生時,陳與義被貶在陳留(在今河南開封東南)做監(jiān)酒稅的小官,自然也加入到逃亡的難民行列中,南奔襄漢,顛沛湖湘,流離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幾次登岳陽樓,與朋友悲傷國事,借酒澆愁,寫下了數(shù)首詩記其事,本詩所選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學生感受
自主學習,展示匯報:
學生聽讀,注意字音、節(jié)奏并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本詩是一首言詩。全詩緊緊圍繞“”字展開。
2.欣賞:首聯(lián)第一句“洞庭之東江水西”,橫空出世,從處著筆(二選一:A.大B.?。?,將的地理位置直接點出:在煙波浩淼的的東邊,在奔騰浩蕩的之西。不由得讓人想起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昂熿翰粍酉﹃栠t”,此句乃以景傳情也。
頷聯(lián):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xǐyǐ湖山欲暮時。由上句平靜的景物描寫轉而進行強烈的抒情。既說登臨的地理位置,也在回顧歷史。憶歷史,思往事,感時世,心悲切。
頸聯(lián)“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詩人發(fā)出了痛苦的吶喊。此句將詩人的悲、傷、哀、痛推向了極致。
尾聯(lián)“白頭吊古風霜里,老木滄波無限悲”,似乎是詩人顧影自憐的喃喃自語,未老先衰頭已白,淪落天涯無盡的凄涼,國破家亡的無限悲痛,一切盡在不言中。齊讀背誦
各小組合作探究,各小組推薦代表展示匯報,實踐創(chuàng)新:杜甫《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學生各抒己見
教師小結:略
給優(yōu)勝組以熱烈的掌聲鼓勵
板書設計:首聯(lián):——頜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
課后反思:
第四篇:詩四首教案
詩四首教案
課題詩四首課型新授授課時間 總第
課時教學目標朗讀并背誦、默寫四首古詩;
培養(yǎng)學生感悟古代詩歌內容的能力;
品味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材分析概述重點難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默寫;
感知古代詩歌的內容。
品味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教具投影儀教學法設計朗讀法、引導法教學內容及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
(一)復習前一課時所學的兩首詩
——《歸園田居》表現(xiàn)詩人辛勤勞動的詩句
——《游山西村》表達陸游對鄉(xiāng)村淳樸民風喜愛、留戀的詩句
——《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蘊含希望的詩句
(二)導入新課(學生在七年級之前已學過李白和王維的詩,可從這里所選的詩與以前所學的詩不同之處入手激趣導入)
(三)朗讀課文
.聽課文朗讀錄音或老師范讀;
2.指導學生朗讀:
①通讀,要求讀準音、讀順暢;(自由讀)
②誦讀,要求讀出重音、讀出節(jié)拍、讀出韻味;(請學生讀,個案指導)
③再讀,要求讀出詩句的情感、美感。(個人讀或齊讀)
(四)品讀詩意
.對王維和李白這兩位古代詩人同學們了解多少?請簡要說一說。
2.讓同學們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這兩首詩描寫的畫面。
①《使至塞上》寫的是什么情景?(抓住“邊塞風光”即可)
②詩中的“單”、“孤”、“征蓬”等字詞透露出作者當時怎樣的心境?(學生說出類似“孤寂”、“荒涼”、“消沉”等即可。)
③體味詩的頸聯(lián)“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意境。(重在體味詩句的畫面感。課后練習三的內容學生可以參看,但不必照搬,不強求惟一,鼓勵發(fā)散思維。)
④試著用自己的話把你讀這首詩的感受描繪出來。(開放性,不求統(tǒng)一)
(5)《渡荊門送別》寫的是什么情景?(描繪舟過荊門時的所見景色)。
⑥想象一下,“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的畫面,說出自己的話把感受。(提示學生可結合地理課的有關知識聯(lián)想)
3.、比較閱讀這兩首詩
①寫法上:都是詩中有畫,寫不同空間內景物的風貌,給人以很強的畫面感;都在最后一聯(lián)才含蓄地流露了作者的情緒。
②內容上:王詩寫西域,寫大漠,寫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李詩將長江兩岸的景色像畫卷一樣展開、變換。
③形式上:都是五律,但又有不同,王詩仄聲起韻,李詩平聲起韻。(適當滲透一點格律詩的音韻知識,但不能也不必講得過多、過深。)
④同學們對這兩首詩還有什么其他感受?說出來與大家交流一下。
(五)鞏固教學
.將詩中的好句子默寫出來。
(六)布景作業(yè)
.背誦并默寫這兩首詩;
2.喜歡繪畫的同學可以從這四首詩中挑選自己喜歡的詩,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圖畫描繪出來。
第五篇:《詩四首》教案
《詩四首》教案
【教學目標】
1.熟讀背誦四首詩,形成積累。
2.品味詩歌的語言,體會詩歌的內涵,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1.背誦四首詩。
2.理解詩歌的內涵。
【教學時數(shù)】二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激情入題
同學們,一個人的性情的涵養(yǎng)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憑借什么?是詩歌?!拔恼潞蠟闀r而著,詩歌合為事而發(fā)?!崩首x詩歌,我們可以接觸詩人的所思、所感,朗讀詩歌可以培植我們更多的涵養(yǎng)。讀熟一首詩,在休閑時間里吟誦一下,就像唱歌一樣,心靈上能補益無限。今天我們來感受這四位詩人的詩歌吧。
二、粗讀感知第一、二首詩歌,把握思想感情 1.朗讀中感受形象。2.指導朗讀,培養(yǎng)語感。
3.師范朗讀,把握停頓和感情基調。4.師生合作,掃除字詞障礙。5.對照注釋,了解大意。
三、賞析《歸園田居》 1.導入。
由學生交流陶淵明及其詩歌的事跡入手,了解課文的背景及作者的性格,加深對本詩的理解。
如:陶的剛正不阿,又適情任性,使得他與爾虞我詐、相互傾軋的官場格格不入。不為五斗米折腰使他辭別官場,歸隱田園。在《桃花源記》一文中,我們已感受到了作者對和平、安寧、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們再來學習陶的《歸園田居》一詩,進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詩文,了解這首詩的大意。
①詩中寫了哪些景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畫?側重寫詩人對什么的體驗?
②為什么寫這些景物?圍繞這些景物寫了什么事?“但使愿無違”的“愿”具體指什么? ③“但使愿無違”的“愿”具體指什么? 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師生交流明確:全詩寫了南山下的豆田雜草眾生,豆苗稀少,詩人不得不早早起來勞作,直到很晚才能伴月而歸。回家的路上,雜草茂盛,露水沾濕了衣裳,詩人也不在意。詩人覺得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心里就很滿足了。詩人農藝不精,卻不很在意,這是因為詩人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過這種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田園生活,與他在官場的爾虞我詐來比,詩人更喜歡前者。
(2)讀出情境。自由背誦。3.賞析與拓展。
(1)品出意味。找出并有感情地讀出你喜歡的詩句,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蛘哒務勗娙藶槭裁催@樣寫。引導學生賞析交流感觸較深、值得玩味的詩句,提醒學生注意歸納、升華和積累。(2)想出余地。說說你心中的田園生活。
引導學生想象、聯(lián)想,創(chuàng)造性地閱讀詩歌,進一步把握作品的意境、形象和主旨。4.全班齊背。
四、賞析《使至塞上》 1.導入。
推薦幾首“邊塞詩”,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雁門太守行》等,初步感知“邊塞詩”那種豪放壯美的氣勢。2.整體感知。
(1)配樂朗誦,初步了解大意。
出使的人是誰?在什么情況下出使?出使的目的是什么?結果如何?(2)自由誦讀,互評交流。(3)探究賞析。
①你感受到的是怎樣的景象?沙漠、“孤煙”、黃河有什么特點?由此種景象詩人聯(lián)想到了什么?
②如何賞析本文能體現(xiàn)“詩中有畫”的“千古奇觀”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币痪?? ③說說“征蓬”、“歸雁”意在寫什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④你認為哪些詩句最精彩,你最喜歡,理由是什么?有感情地讀出來。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明確:蘇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詩,畫中有詩?!?摩詰即王維,從這首詩中看出如畫的景致:第一,大漠無邊無際(大、金黃)、黃河杳無盡頭(長、混濁),“長河”之上只有那一輪圓圓的落日(紅艷)?!肮聼煛钡纳n白與“直”都顯得單純簡凈。作者將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對廣闊的自然景色的描寫中。第二,邊塞將士戰(zhàn)功赫赫,也感受到了戰(zhàn)爭平息后的寧靜氣氛。第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lián),構圖豐富,線條簡潔,色彩多樣,抓住了大漠的特色,以傳神的筆墨刻畫了奇特而壯美的塞外風光。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王國維先生稱這一句為“千古壯觀”,的確名副其實。
3.《使至塞上》怎樣將敘事、寫景相結合的? 點明:一切景語皆情語。表達詩人被排擠朝廷之外的抑郁孤寂之心。詩中敘事,則事中見景,事中見情,詩中寫景,則景中寓事,景中含情。全詩“狀難描之景如在眼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4.積累名句,背誦詩歌。
5.結合這首詩,用自己的巧手畫出心中最美的大漠圖景。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
1.背誦第一、二首詩歌。
2.填寫句子。
(1)(),帶月荷鋤歸。
(2)大漠孤煙直,()。
二、熟讀第三、四首詩歌,把握其中的思想感情
1.學生示范朗讀,把握感情基調。2.師生合作掃除文字障礙。3.對照注釋了解大意。
三、精讀
1.賞析 《渡荊門送別》(1)導入:送別是古今文人墨客常寫常新的題材。你知道有哪些送別詩?(高適的《別董大》,李白的《贈汪倫》、《送孟浩然之廣陵》,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等。)這些詩飽含濃濃的離別之情。李白的《渡荊門送別》也是一首送別詩,他又寫了什么呢?
(2)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學生自讀、跟讀。注意字音、節(jié)奏。(3)再讀,思考。
①說說這首詩的主要內容。
②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留戀故鄉(xiāng))
明確:者行蹤。(離別蜀地,漫游楚地)所見的是什么景象?壯麗。③探究閱讀:討論交流品味寫景的句子。
如:“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了什么樣的景象?
A.山漸漸遠去、消失,眼前出現(xiàn)一望無際的平野。
B.水也仿佛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遼闊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4)作者如何將敘事、寫景、抒情融為一體的?
(5)延伸作業(yè):課外摘抄一些邊塞詩和表現(xiàn)鄉(xiāng)愁的詩歌。2.《游山西村》
(1)導入。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曾任隆興府通判,因極力推助北伐,被罷官。詩人回歸故里,內心郁悶。對照官場的偽詐,他更感到鄉(xiāng)間生活的純樸自然。但他并未喪失信心,深信有一天會重新為國出力。這種心境與游境相吻合,產生了流傳千古的《游山西村》。
(2)整體感知。
①試讀,讀正確、讀流暢。
A.以什么為線索?圍繞哪個字展開?
(詩人行蹤)
B.哪些景物 ?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農村生活)
C.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②這首詩中寫景句,你認為哪些句子寫得最好,說說理由。
如: 流傳最廣的兩句詩“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寫山西村山環(huán)水繞,柳暗花明,一派花團錦簇的景象,用來說明困境中仍然蘊含希望這一生活哲理。
(3)探究。
①《游山西村》中哪些地方表現(xiàn)了人情美?
②像詩人再訪山西村時的情景,寫一段文字。
(4)拓展延伸。
《歸園田居》和《游山西村》都反映鄉(xiāng)間生活,抒發(fā)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之處?我們還學過哪些反映鄉(xiāng)間生活的古代詩歌?
四、背誦這四首詩
五、作業(yè)設計
試從這幾首詩中任選一首,根據(jù)你的理解,用文字或繪畫的形式,把你的閱讀感受描繪出來?!举Y料寶藏】
1.作者簡介
陶潛(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世稱靖節(jié)先生,潯陽柴桑人。他少年時代既好讀六經(jīng),有大濟蒼生的宏愿,又厭惡世俗,熱愛純靜的自然。他自29歲入仕,作過州祭酒、參軍一類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煩“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人”,41歲辭去彭澤縣令,回柴桑歸隱。他的田園詩主要見于他的《飲酒》、《歸園田居》等。
陸游(1125-1210),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山陰人。少年時即深受家庭中愛國思想的熏陶。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府,投身軍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張堅決抗戰(zhàn)。晚年退居家鄉(xiāng),但收復中原的信念始終不渝。一生創(chuàng)作詩歌很多,內容極為豐富。抒發(fā)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批判當時統(tǒng)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風格雄渾豪放,表現(xiàn)出渴望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強烈愛國熱情。《關山月》、《書憤》、《示兒》等,均為世人所傳誦。
王維(702-761),字摩詰,原籍山西祁縣,后隨父遷居蒲州。21歲中進士,任大樂丞。后因事貶濟司庫參軍。安史之亂中,在安祿山部下被迫受任給事中。平亂后,一度遭貶,后又做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晚年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他通音律,工書畫,詩與孟浩然齊名,世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邊塞詩,但其作品主要是山水詩,這類詩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和藝術風格。蘇軾贊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李白(701-762),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先代于隋末流寓中亞碎葉城,他出生于此。五歲時隨父移居錦州昌隆青蓮鄉(xiāng)。25歲出蜀,長期在各地漫游,天寶元年,供奉翰林。后受權貴諂毀,不久離開長安。晚年漂泊困苦,客死當涂。李白是我國唐代繼屈原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人稱“詩仙”。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韻律和諧多變。其詩追求理想,向往光明;抨擊時弊,揭露奸佞;歌頌祖國大好河山,內容十分廣闊。
2.寫法舉要
《歸園田居》
這首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中,則使口語上升為詩句,使口語的平淡和詩意的醇美和諧的統(tǒng)一起來,形成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身,卻有一輪明月作伴。月下的詩人,肩扛一把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里,這是多么美好的月夜歸耕圖?。⊙笠缰娙诵那榈挠淇旌蜌w隱的自豪。“種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
幽美之句,前句實,后句虛。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成輝,柔和完美。
《使至塞上》
這首詩從結構上看,前后敘事,中間寫景。敘事、寫景各具特色。詩人敘事借用典故以古喻今,虛中有實;寫景有實有虛,寓情于景。例如,“征蓬”兩句,蓬草飄飛是秋天的景象,大雁北飛是春天的景象,詩人出塞的時間不管是春還是秋天,都不可能同時看見這兩種景色,為了表現(xiàn)自己漂泊天涯的悲壯情懷,故而采用了虛實相映、情景比興的表現(xiàn)手法。此外 ,“大漠”兩句,“孤煙直”和“長河落日”的景象使人們聯(lián)想到了唐軍大破吐蕃之事及邊塞的赫赫戰(zhàn)功,感受到了戰(zhàn)爭的平息后的寧靜氣氛。總之,詩中敘事,則事中見景,事中見情,詩中寫景,則景中寓事,景中含情。全詩“狀難描之景如在眼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渡荊門送別》
這首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zhèn)ィ胂蠊妍??!吧诫S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的長軸山水圖,是膾炙人口的佳句。這聯(lián)詩句以小見大,以一當十,容量豐富,包含長江中游萬里山勢與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藝術概括力。
《游山西村》
(1)主線突出,層次分明。
陸游七律最工。這首七律結構嚴謹,主線突出,全詩八句無一“游”字,而處處切“游”字,游興十足,游意不盡;又層次分明,“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風俗之美,愿為頻來之約”。尤其中間兩聯(lián),對仗工整,善寫難狀之景,如珠落玉盤,圓潤流轉,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
(2)寫景中寓含哲理。
詩中頷聯(lián)寫山間水畔的景色:“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痹娋淞鲿辰k麗,開朗明快,仿佛可以看到詩人在青翠可掬的山間漫步,山泉溪流曲折穿行,蜿蜒的山徑也依稀難辨,正在迷惘之際,忽然看見柳暗花明中,有幾間農家茅舍隱現(xiàn)于花木扶疏之間,詩人視野和心胸頓覺豁然開朗。錢鐘書說:“陸游這一聯(lián)才把它寫得‘題無剩義’”。人們在探討學問,研究問題時,也會遇到山回路轉、撲朔迷離之境,頓生茫茫之感,便如果鍥而不舍,繼續(xù)前行,也會發(fā)現(xiàn)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天地。這就是此聯(lián)給人的啟示,也是宋詩特有的理趣。
3.《歸園田居》的其他兩首詩
《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噯噯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又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本篇先敘歸隱原因,以及自己的稟性與世俗不相適應,后寫恬靜幽美的田園風光,以及歸田后的愉快心情。
《歸園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炙敝?,零落同草莽。
本篇寫歸田后悠閑自得的勞動生活。詩人歸隱后謝絕世俗的人事交往,和農民在思想感情上已有一定程度的接近。但由于當時潯陽一帶仍有戰(zhàn)亂,所以結尾隱含著對田園生活前景的憂慮。
4.詩歌今譯
《使至塞上》
我只身輕車簡從赴西北出使邊塞,經(jīng)過居延屬國一直向前。像隨風而去的蓬草飄出漢塞,似振翮北飛的大雁進入胡天?;哪钐幰豢|烽煙直上云霄,黃河岸邊一輪落日又大又圓。在蕭關下遇到騎馬的偵察兵,打聽到都護正在燕然山前線。
《渡荊門送別》
我乘舟遠渡荊門外,到那古時的楚國之地游歷。高山漸漸隱去,現(xiàn)出空曠的平原,迢迢江水,仿佛流進廣闊的荒原。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飛來的明鏡,空中云霞 ,如同綺麗的海市蜃樓。我更加喜愛故鄉(xiāng)的江水,不辭萬里送我遠行。
《游山西村》
不要嘲笑農家里的臘酒渾濁,豐收年景,款留客人的雞豬卻十分豐足。山巒重重疊疊,清碧的小溪曲曲折折,仿佛已經(jīng)無路可走了,突然之間我又看見前面柳綠桃紅,茅舍隱現(xiàn)于花木扶疏之間。簫聲鼓聲此起彼伏,十分熱鬧,原來是春社日快要到了。人們穿的戴的都很簡潔樸素,古老風俗在這里依然保存。但愿從今以后,我能不時地趁著夜色,拄著拐杖,輕叩農家柴扉,與老農談論桑麻。
《歸園田居》(其三)
在南山下種豆,野草長得很茂盛,豆苗卻稀少。早晨起來就到田里清除雜草,月亮出來以后才扛著鋤頭回家。田間小道很狹窄,兩旁草木叢生,傍晚的露水打濕了我的衣裳。衣服被打濕了并不值得可惜,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