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論中國第五代與第六代導演之間的電影拍攝手法和創(chuàng)作理念
論中國第五代與第六代導演之間的電影拍攝手法和創(chuàng)作理念
課程名稱:
《 中國電影簡介 》
學生姓名:
左強偉
學
號:
6100212135
專業(yè)班級:
通信工程121班
2015年 6 月 16 日 論中國第五代與第六代導演之間的電影拍攝手法和創(chuàng)作理念
第五代與第六代導演對比
中國電影發(fā)展至今,無論是文化的角度還是從電影藝術的角度來看,都已經(jīng)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格局,逐漸走向成熟,并向著國際化的軌道駛進,在國際影壇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而第五代和第六代導演則是中國電影的中流砥柱,雖然人數(shù)不多,但是他們以群體出現(xiàn)時,卻能給中國影壇帶來一陣沖擊波。之所有第五代和第六代之分,并不是單純的從他們所處時代的前后來劃分,第五代和第六代導演的拍攝手法和創(chuàng)造理念也頗有時代性,時代變遷,社會發(fā)展,電影界里開始了一場宏大的變革。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以張藝謀為代表的第五代導演在電影的舞臺上給人們獻出了一系列具有中華民族精神的大片,進入九十年代后,以賈樟柯為代表的第六代導演悄悄進入電影觀眾的視線,以一種全新的理念影響著觀眾,影響著電影的發(fā)展。進入新的世紀,兩代電影導演,在電影的舞臺上展開了激烈的斗爭。雙方勢均力敵,又互不忍讓,都在走著自己獨特的道路,力圖找到電影的至高點,在此,我們有必要對兩代電影導演進行一次簡要的分析比較,從中或許能看到中國電影的未來。
中國電影第五代導演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張藝謀、陳凱歌、張軍釗、吳子牛、黃建新、田壯壯等。他們的作品有:《黃土地》、《大閱兵》、《孩子王》、《邊走邊唱》、《霸王別姬》、《風日》、《荊軻刺秦王》等一大批優(yōu)秀的影視作品。作品特點是主觀性、象征性、寓意性十分強烈。經(jīng)歷10年浩劫的磨難,又處于改革開放的時代中。他們的思想敏銳,接觸到人民大眾,聆聽最低層人民的聲音,所以他們的影片有生命、有張力,強烈渴望通過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在選材、敘事、塑造人物、鏡頭語言、畫面處理等方面,他們既遵從傳統(tǒng),又有所創(chuàng)新。第五代導演在選材、敘事、刻畫人物、鏡頭運用、畫面處理等方面,都力求標新立異?!暗谖宕鷮а荨钡淖髌反蠖嘀饔^性強,象征性、寓意性也頗為強烈。當他們一旦作為一個群體的力量出現(xiàn)時,盡管人數(shù)不多,卻足以給中國影壇造成巨大的沖擊波。這個群體的存在對于中國影史而言是值得夸耀的。他們宣告了一個與世界電影文化發(fā)展同步的中國電影新時代的開始,因為他們共同的努力,中國銀幕上出現(xiàn)了真正意義上的現(xiàn)代電影。
中國電影第六代導演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王小帥、婁燁,賈樟柯、張元、王全安等。他們的《周末情人》、《頭發(fā)亂了》、《冬春的日子》、《巫山云雨》、《小武》、《過年回家》、《北京雜種》、《蘇州河》、《月蝕》等。他們極度追求影象本體,偏執(zhí)于寫實形態(tài)、關注草根人群,要么堅定的走在商業(yè)路線上,幾乎難以象“第五代”那樣整體構建電影精神的統(tǒng)一面貌,所以,他們是抗拒歸納的一代。典型特征是“叛逆與反思”。在影像風格上,他們強調(diào)真實的光線、色彩和聲音,大量運用長鏡頭,形成紀實風格。他們注重以電影為媒介來考察當代都市普通/邊緣人的生活狀態(tài),新一代青年在歷史轉型時期的迷茫、困惑和無所適從在他們的鏡頭下被真實地記錄下來。第六代的理論背景非常復雜,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正是國外各種理論思潮在中國大陸走馬燈似的風行之時:人道主義、存在主義、女權主義、結構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精神分析理論、符號學理論??各種理論對這一代人的成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接觸了巴贊的長鏡頭理論、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等理論。因此,在他們的作品當中,這些理論廣泛的運用便形成了他們獨特創(chuàng)作的特色。打破了傳統(tǒng)的電影形式;打碎故事的敘述性;割裂劇情的連貫性;甚至肢解了音效和構圖。
對張藝謀《英雄》的主題、結構、人物、臺詞、配樂的理解
英雄在短時間內(nèi)高效的展示了中國的文化,例如,琴棋書畫,國學哲學,老子莊子,武俠武術,歷史厚重,秦朝宮殿,千軍萬馬,山水風景。這些東西,都可算是能體現(xiàn)中國恢宏氣勢、精細美好的歷史憑借。我不知道如何再用其它東西展示東方美,但是任何人不能否認這些東西的力量。就算有很多人看完英雄頗有微辭,但是無論他們再怎么不喜歡,他們也不得不承認,“英雄”是很美的,很美很美的片子。
首先,有關琴棋書畫,影片通過很多技巧來體現(xiàn)。第一段敘事中,長空在棋館,每一個棋子的落下都會伴著被放大的水聲。整個棋館也都籠罩在水簾與水滴之間,我們可以很清楚的聽見滴滴答答的聲音。這種細微的聲音被放大使畫面很有藝術感,充滿詩意。黑子與白子,石制的棋盤,一會兒有千軍萬馬,兵臨城下,一會陷入包圍,難以突圍,這是圍棋——用黑子與白子濃縮的戰(zhàn)爭,是一種大智慧。張藝謀將棋更加的詩意化了一番,棋子被放置在水中,棋盤周圍,會濺起飄逸的水花。琴聲也在這里出現(xiàn)。一個老者以古琴撫曲,作為背景音樂,可以看清老者的指法,揮指的動作,古琴的模樣,琴弦的振動。其實,琴聲在很多地方也都作為了重要的背景音樂,比如打斗的場面,沒有用節(jié)奏鮮明的鼓點,而用了古琴,就更加可以體現(xiàn)武功的逍遙美,詩意美。就我來說,我是非常的喜歡聽到古琴的聲音的,每一次聽到這種聲音,都會有回到古代時的感覺。會覺得,這個聲音,來自很遙遠的地方,從中國悠悠歷史的一個深處傳來,然后重重的撞擊我的心靈。這就是純粹的美,剔透的美,中國詩的美,美的沒有瑕疵。再到后面,秦軍破趙,漫天飛箭雨。趙國的書館里,無名向殘劍所求的正是書法。他們不用毛筆,而直接在沙盤上寫。殘劍寫字,意氣風發(fā),筆隨意走。在最后時刻,殘劍用朱砂,巨筆,灑脫的寫下一個“劍”字,筆走龍蛇。導演將他的頭發(fā)吹起,更加夸張的體現(xiàn)了這個感覺。書法是中國一個悠久的傳統(tǒng),日本就受到中國這個方面的影響。這是獨一無二的,我沒見過英文、拉丁文、德文、還是法文,有書法比賽的,估計那些亂七八糟的字母也沒什么美感可言,所以還是說,外國人無法理解這一點。而我們的中國文字則不同。我們的文字形神兼?zhèn)?,形態(tài)優(yōu)美,加上中國人內(nèi)在的東西,形成一個藝術可以讓外國人自愧不如了。我國的書法家,什么王羲之,顏真卿,都流芳百世,甚至連皇帝都喜歡名家的書法。至于畫,雖然影片里沒有專門的出現(xiàn),但是,鏡頭表現(xiàn)的很多山水畫面就像是我們的山水畫。最后的時候,有一些長鏡頭反映了一些山水,遠處如潑墨般的山,近處綠悠悠的水,加上倒影,閑鳥,這樣的鏡頭,不是畫,是什么?這只是一個典型,還有很多絕美的鏡頭,都是如詩如畫的,畫雖然沒有具體存在,也沒有出現(xiàn)一個什么《天王送子圖》《清明上河圖》,但是展示在熒幕上的東西,畫意盡顯。琴棋書畫說完,再說老子莊子。老莊哲學屬于道家思想,是土生土長的中國哲學思想,道家也是惟一一個中國自創(chuàng)的宗教。道家思想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其無為,順其自然,以及一些隱居的詩意思想都是可以代表中國文化的。老子的思想體現(xiàn)于第一段長空與無名的決斗。長空與無名對決,無名叫住彈琴的老者,讓他繼續(xù)撫琴,然后,他們的戰(zhàn)斗在意念中完成。里面說:“武功琴韻雖不相同,但是原理想通,都講求大音希聲之境界?!贝笠粝B暢鲎杂凇独献印?,具體哪一章我沒有查,那句話就是“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大音希聲什么意思呢,有很多理解,但是我理解是,聲音大到一定程度,就沒有聲音了。那么所說的武功呢,也與此一般。武功高到一定程度,便不需要出招,無招勝有招。那么莊子呢?整個片子都在體現(xiàn)。莊子之中正好有《說劍》《天下》兩篇。我看過說劍,就是講莊子給一個愛劍的皇帝講治國,劍有三種,有天子劍,諸侯劍,百姓劍。這意思與影片最后秦王悟到的三重境界是一樣的:“手中有劍,人劍合一,隨意一片葉,也是利器;手中無劍,心中卻有,劍氣傷人;最后是手中無劍,心中也無劍,用一顆包容 的心看待世界?!边@正是天子劍中講的,和平,不殺。無名的那招“十步一殺”也出自莊子。李白的詩里也有“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的句子。可見這些文化上的東西是深入的,展示的也是有效的。
談到武俠文化,張藝謀很精彩的闡釋了中國的武術精髓。中國武術,最精髓的是與道家結合的,飄逸,靈動,瀟灑并且充滿了美。武俠是一種文化。最早在史記中出現(xiàn),《游俠列傳》中第一次提到俠這個詞。經(jīng)過發(fā)展,到了金庸古龍梁羽生,武俠被詮釋到一種文化的高度。中學語文課本也將武俠列為必學篇目。有很多人,比如孔慶東,像是研究《紅樓夢》一樣,研究武俠,研究金庸。這說明什么?武俠已經(jīng)上升到一種文化的高度。武俠文化是中國幾千年來濃縮的俠義與美,現(xiàn)在,它已經(jīng)不是名不正言不順的文學毒品,而是精辟的中國文化之一了。中國的“kongfu”也確實吸引外國人的。在我第一次看到長空和無名的那一場戰(zhàn)斗,我簡直美得難以呼吸!會有那樣的鏡頭,那樣的水聲的烘托,那樣的高深境界。劍擊的聲音很美,水滴的聲音也很美,意念中的對決充滿了武學哲理。并且,展示中國武術,我認為導演給慢鏡頭是很正確的做法。因為慢鏡頭可以展示出一種瞬間的力量感與節(jié)奏感,并且給觀眾以震撼。這是很好的表現(xiàn)形式。到后來,無名為了展示劍快,那一串串呲呲的聲音,書簡的坍塌,充分的烘托了劍術之快。再至后來的書法中悟劍,也是武術的一個博大的融合。談到本片的主旨,這明顯是一個大義凜然的話題,體現(xiàn)的也是武俠的精髓,“一個人的痛苦,與天下人比,便不再是痛苦;趙國與秦國的仇恨,放到天下,也不再是仇恨。”英雄講的天下,這是自古已經(jīng)存有的思想,韓非子的法家最直接的提出過,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也提出過,仁政,愛人,苛政猛于虎,天下人的和平與穩(wěn)定。何況,到后來,秦王盡管已經(jīng)明白了無名所說的不殺,和平,但是周圍的那些人那些環(huán)境會強行的改變秦王。從最后陳道明的表演,和周圍那群大臣的“大王,殺,大王,殺”的烘托,我們能夠看出秦王的無奈,能夠理解秦王成為了一個暴君,是由于周圍的環(huán)境驅(qū)使的。
對中國電影的發(fā)展道路的構思
電影也屬于文化的一部分,一個國家的文化發(fā)展狀況表明一個在經(jīng)濟技術、國民精神文化素養(yǎng)上的發(fā)展,所以經(jīng)濟技術的發(fā)展、國民文化水平的提高跟電影的發(fā)展息息相關,提高我國經(jīng)濟技術的發(fā)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很有必要。電影作為一種娛樂文化,很大程度上帶動了國民的消費,促進了消費,有利于經(jīng)濟的發(fā)展,所以國家相關部門如廣電總局應該鼓勵電影文化的發(fā)展,在國家政策的利好消息下,諸多財團投資者必然對電影業(yè)來了大量資金創(chuàng)立電影公司,電影公司的競爭加劇,會使我國的電影業(yè)發(fā)展有很大的進步。其次,影視明星作為公眾人物,對普通大眾有很大的影響,提高影視藝人的表演水平以及思想道德水平也是十分必要的,杜絕使用有不良嗜好如吸毒涉黃涉黑的藝人,這樣有利于表演者向好的方面發(fā)展,國家鼓勵電影學院表演系的發(fā)展,提高電影行業(yè)從業(yè)者的總體素質(zhì),不單單是導演組,幕后的工作人員的素質(zhì)也是提上去。引進并學習國外先進的技術,更加先進的設備,并鼓勵國內(nèi)科技公司發(fā)展,盡可能帶來技術創(chuàng)新。加強教育,提高教育水平,讓國人接受更好更全面的教育,加深對劇本的了解,更加注重劇本所涉及的年代的背景,人類活動等的理解,這樣不至于拍出的電影鬧出笑話,不符合文化和時代背景,不符合人們的邏輯。我相信做到這些方面,中國電影才有可能在世界電影中占據(jù)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