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才必須先學做人
子不教,父之過?!奔彝ナ俏闯赡耆私邮芩枷氲赖陆逃牡谝徽n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無可非議的,但孩子要成才,必須先學做人。人而無德,行之不遠。沒有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和思想修養(yǎng),即使有豐富的知識、高深的學問,也難成大器。要引導家長改變重知輕德的傾向,在關心孩子學業(yè)成績的同時,重視對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促進孩子全面發(fā)展。家長的言行舉止在孩子眼中是無形的示范,應注意自身良好的品行修養(yǎng),使孩子在健康向上、溫馨和睦的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成才。各級有關部門和學校要承擔起指導家庭教育的責任,通過家長學校、家庭指導中心、家訪等多種形式,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成才觀,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善于與孩子溝通,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學會鼓勵孩子的方法。特別要關心單親家庭、困難家庭、流動人口家庭的未成年子女教育,一視同仁地納入各地學校教育,熱情為他們提供指導和幫助,把所有孩子都培養(yǎng)成對社會有用之人。
第二篇:要成才必須先成人
要成才必須先成人
——新學期開學寄語
同學們:
金色秋風送走了炎炎夏日,敲開了新學期的大門。
新的學年來到了,在漫漫的求學路上,我們又踏上了新的征程,向著我們的理想目標挺進。
“要成才必須先成人”,學好文化課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學會做人,做什么樣的人?做一個品德高尚,舉止文明,為人友善,嚴于律己,刻苦勤奮,人格健全的陽光青年。借此機會,我向大家提幾點希望,概括起來是“六要,六不要”。
一、要文明,不要粗野
現(xiàn)代社會是文明的社會,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我們要文明,不要粗野。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文明行為比比皆是,粗野舉動也不鮮見。譬如:
1.尊敬師長是文明,目無尊長是粗野。尊敬師長是我們潮州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大多數(shù)同學對老師很有禮貌,虛心、樂意接受老師的批評教育,有錯就改;上課認真聽講,尊重老師的勞動,保質(zhì)保量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這是文明。但是,確有少數(shù)同學老虎屁股摸不得,只允許他違紀,不允許老師批評教育,動不動就與老師頂牛,動不動還打電話給家長,說老師如何如何欺負他了,這那像是一個中學生,完全是幼兒園小朋友的做派。不尊重老師的勞動,上課講閑話,看閑書,甚至玩手機等等,這些都是粗野的表現(xiàn)。
2.友愛同學是文明,倚強凌弱、打架斗毆是粗野。同學之間親如兄妹,將來若干年以后,同學關系是非常親近的關系。所以,我們應該十分珍惜同學友誼,同學之間友好相處這是文明的表現(xiàn)。但是,個別同學為了一點小矛盾,不是通過老師解決,而是大打出手,甚至請校外人報復自己的同學,使矛盾激化,甚至造成不必要的傷害。這種倚強凌弱、爭強好勝就是一種粗野。
3.珍愛生命是文明,自我摧殘是粗野。我們的生命屬于自己的,親人的,社會的。我們要珍愛自己的生命,對自己負責,對親人負責,對社會負責。要時時刻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這是一種文明。但是,個別同學的一些危險舉動,如在教室走廊上追逐打鬧;打籃球時動作粗野、橫沖直撞;翻圍墻離校出走;違規(guī)使用、破壞電器設備;抽煙喝酒、私自到江河游泳;無證駕駛或和乘坐無證人員駕駛的摩托車等等,這些行為都有可能造成自己或別人的傷害,是粗野、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
4.彎腰保潔是文明,隨手亂扔是粗野。我們的校園十分美麗,美麗的校園要大家來維護。我們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好多同學主動自覺地將地上的食品袋、飲料瓶、面巾紙等,撿起來送到垃圾箱里,這小小的一彎腰,反映的是這些同學的愛美之心,文明之舉,也是對那些隨手亂扔行為的無言鞭撻。學校的環(huán)境衛(wèi)生至少存在三方面問題:一是廁所的衛(wèi)生始終是老大難;二是一些同學從教室窗戶向外亂扔垃圾、飯盒,并且屢教不改;三是部分同學在校園內(nèi)隨手亂丟亂拋食品袋、飲料瓶、面巾紙等生活垃圾。有這種習慣的同學是不是該想一想,我的行為為別人帶來了什么?帶來了骯臟的環(huán)境,帶來了厭惡,帶來了勞動。同學們,在你亂丟垃圾得同時,也丟掉了自己的形象、人格與文明。
5.要文明用語,不要出口成“臟”。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十分重視文明的禮儀之邦。講話文明是最基礎的文明。反觀我們的部分同學,沒有“媽媽”不開口,一開口就是“他媽、你媽”,好像自己不是“媽”生的,要堅決克服這一壞毛病。
希望大家反思自己的言行,提倡文明,拒絕粗野。
二、要感恩,不要怨恨
山羊有跪乳之恩,烏鴉有反哺之義。人生的杠桿是精神,精神的支點是感恩,學會感恩就等于架起了做人的支點。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煥發(fā)出無窮的力量。
要感恩祖國。是祖國的強大,使得我們有尊嚴。是祖國的富庶,使我們生活得幸福。不要因為暫時的貧富差距或其他的不滿而產(chǎn)生怨恨。
要感恩父母。是父母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給了我們一個溫暖的家,是父母的辛勤勞動,給了我們美好的生活,父母視我們?yōu)檎粕厦髦椋牟赣覀兂砷L。不論你的父母是有錢的老板還是無錢的百姓,他們對你的愛都是一樣的偉大,一樣的無私。不要因為一件小事沒有滿足而產(chǎn)生怨恨。
要感恩老師。老師對我們的愛,叫做師生情。這種情是人世間最嚴肅的感情。當我們犯了錯誤的時候,教導我們的是老師;當我們遇到難題而汗流浹背不得其解的時候,為我們耐心點撥的是老師。老師一個贊揚的眼神,使我們?nèi)f分開心;一句溫暖的問候,使我們感受到不是親情勝似親情。沒有一位老師不希望“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是老師的默默辛勞換來了我們的不斷進步與茁壯成長,也換來了人類文明的勃勃生機。不要誤解了老師的嚴格甚至嚴厲,而產(chǎn)生怨恨。
要感恩同學。在我們?nèi)〉贸煽兊臅r候,同學的“大拇指”給予了巨大的鼓舞,而在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又是同學送來了熱情的幫助。要感恩對手。正因為有了對手的競爭,我們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要感恩一切幫助過你的人。正因為有了他們,你才會一帆風順,直到永遠。
感恩不需要豪言壯語,感恩需要的是從現(xiàn)在做起;感恩不需要驚天動地,感恩只需要從小事做起。一個不懂得感恩的人,永遠不會“被感恩”。要以“感恩報德”為榮,以“忘恩負義”為恥,努力營造一種知恩圖報的良好校園氛圍,為構建文明、和諧校園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三、要守紀,不要散漫
“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紀律制度是一個學校穩(wěn)定教育教學秩序的基本保證,猶如法律法規(guī)一樣具有強制性。個人的行為自由,必須受到紀律制度的約束。任何違反紀律制度的行為都具有強大的破壞性。譬如:休息時,有了你隨便講話的自由,就沒有別人安靜休息的自由;上課時,有了你講閑話、看閑書、玩手機的自由,就沒有別人專心聽講、汲取知識的自由;課間,有了你在教室內(nèi)外大聲喧嘩、追逐打鬧的自由,就沒有別人放松精神、調(diào)整上課情緒的自由;就餐時,有了你亂插隊的自由,有沒有別人有序就餐的自由;校園內(nèi),有了你亂扔垃圾的自由,就沒有大家享受校園美麗環(huán)境的自由??等等。所以,遵守紀律是美德,自由散漫是缺德。希望大家以規(guī)范守紀為榮,以散漫違紀為恥,自覺按照《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以及學校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塑造自己、發(fā)展自己、完善自己;注重講究禮儀、禮貌、禮節(jié);把握和控制自己的言行,在家做個好子女,在校做個好學生,將來做個好公民。從現(xiàn)在開始,認認真真書寫好人生中精彩的每一頁。
四、要自信,不要自卑
自信是一個人對自身力量的一種確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實現(xiàn)所追求的目標。一個人的成功不僅需要才干,更需要自信。或者說,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第一秘訣。
不自信的人往往就自卑,自卑是一種性格上的缺陷,自卑的人總是低估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如人,同時伴有害羞、不安、內(nèi)疚、憂郁、失望等情緒。
自信的人,不論做什么事,他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有了這樣的信念,再加上科學的方法,堅持不懈的努力,成功就為之不遠了。一次次的自信,一次次的成功,成功助長了自信,自信促成了更多的成功。我們有許多同學就是這樣的典型。他們進校時沒有達到實驗班錄取分數(shù)線,但是他們有自信,不信邪,一年后甚至一學期后從普通班考進了實驗班,再后來,屢屢考進全年級前20名,最后在考上了重點中學??梢哉f,是自信創(chuàng)造了奇跡。
但是,有相當多的同學缺少這樣的自信。他們在沒有上課之前就斷定自己聽不懂,在沒有學習之前就斷定自己學不好,在沒有背誦之前就斷定自己背不上,在沒有考試之前就斷定自己考不好??。這種消極的自我暗示,就是典型的自卑表現(xiàn)。所以,什么也不用努力,反正我什么也不行,最后只能是越來越不行,給自己帖上“不行”的標簽,最后,什么都放棄了。所以,自卑是一個人葬送前程的第一殺手。
五、要勤奮,不要懈怠
關于勤奮的名言很多,譬如:“業(yè)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韓愈);“聰明出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華羅庚);“形成天才的決定因素應該是勤奮”(郭沫若);“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愛迪生);這些古今中外名人認為成功必須勤奮,不能懈怠。在我們當中肯定有勤奮者,但懈怠的人也不少。譬如:學習內(nèi)容懶得消化;作業(yè)練習一拖再拖;上課沒精打采;遲遲不離寢室,遲遲不進教室;遲到、離堂,找理由離開課堂;休息時間玩手機;節(jié)假日泡網(wǎng)吧,等等。那一條可以稱得上勤奮?如此懈怠,怎么能把學習搞好?學習成績=智力+動力+毅力?!爸橇Α笔菦]什么區(qū)別的,“動力”靠我們的學習愿望激發(fā),“毅力”指持之以恒的勤奮刻苦。我們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缺少的是什么?
六、要誠信,不要虛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就是說,我們應該求真知,做真人,講誠信?!罢\信”是人們心靈中無時不在的警察,它約束和規(guī)范著人們的一切思想行為。誠信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三國里的劉備三顧茅廬靠誠信請來諸葛亮共治天下;“狼來了”的故事中小孩不講誠信招來了滅頂之災。不講誠信的人不可能有朋友,不可能有成功,不可能有事業(yè)。然而,在部分同學中,作業(yè)抄襲;考試作弊;犯錯不承認等等,都是誠信缺失的表現(xiàn)。希望大家不要將這些不誠實的毛病帶到學的學年,誠實做人,誠摯待人,誠懇求學,誠信就不再遙遠。
同學們,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新的學期,新的挑戰(zhàn),我們每一個人都站在新的起跑線上,讓我們一切從頭再來,為了我們心中的夢想而努力奮斗!
第三篇:為師者必須先學做人
為師者必須先學做人
一個人從誕生到死亡,終其一生所解決的問題不過兩類,一是做人,二是生存,所以人們常說:“世上惟有做人苦,萬事無如吃飯難”。形象地總結了人生必須面對的兩大難事。每個人的一生,要想在社會上有所作為,干出一番事業(yè),就必須學會做人。要想成為一個成功的教師,也必須先學會做人。首先,做人是教師立身處世的根本。
孔子在《大學》一書中總結了人一生實現(xiàn)遠大理想抱負的模式,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為人生的第一大學問?!靶奚怼笔鞘裁??“修身”就是我們所講的“做人”。孔老夫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只有先學會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進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個國家,達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yè)。如果一個人沒有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沒有資格去教育學生、去管理學生。所以說,一個教師如果不知道怎樣做人,不管他學富五車,他的教育人生最終都是失敗的。
其次,學做人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分工的細化,使人與人之間的協(xié)作顯的更加重要,僅靠一個人的孤身奮斗,要完成一項工作是很困難的。所以,每個人都會以不同的方式參與到一個團隊中來,成為這個團隊中的一分子,并和團隊一起同呼吸、共命運,在實現(xiàn)團隊發(fā)展的同時體現(xiàn)個人的發(fā)展價值。
有人這樣總結說:一個團隊的生命力,不是技術,不是人才,不是資金,而是共同的信念和團結一致的步調(diào)。這句話十分精辟?!段饔斡洝分刑粕娜藞F隊經(jīng)過九九八十一難,取回了5048卷經(jīng)書,既完成了唐朝皇帝交給的使命,每一個成員也都脫胎換骨,成仙成佛,功德圓滿。他們靠的不是孫悟空的“七十二變”,不是觀世音菩薩,憑的是一種執(zhí)著的“取回真經(jīng),普救眾生”的信念。從這個意義上講,學校也是一個團隊,學校的發(fā)展靠什么?靠的是“一家人,一股勁,一條心”的共同信念。只有在這個共同信念下實現(xiàn)了發(fā)展壯大,我們每一個人的自我價值就會得到充分地體現(xiàn)。要保持這個共同信念,不是講幾句口號,說幾句空話,而是要求每個人都要“修身養(yǎng)性,學會做人”,始終如一按這個信念調(diào)整思想,擺正位置,按這個信念團結拼
搏,開拓進取,齊心協(xié)力開創(chuàng)工作新局面。
其三,教師要學做真人
“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名言。什么樣的人算“真人”。毛澤東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就講,要做“一個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公民基本道德規(guī)范規(guī)定“愛國守信,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等等。我認為一個“真人”應該具備兩方面的特征:一是身正,二是心正。
身正就是樹立正確的行為規(guī)范。人們說:“身正不怕影子斜”,“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有令不行”。就是講,一個人只要樹立和保持正確的行為規(guī)范,一個教師只要遵守教師的職業(yè)道德,堅持做正確的事,正確地做事,就會心胸坦蕩,不害怕別人說三道四;反之,如果一個人做了違法的、不道德的事,他的心里總有一種空虛。古人總結出來的一句話非常貼切,就是“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要做到“身正”,起碼要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遵紀守法,清正廉潔。這是當前我國法制社會的基本要求。一定的社會形態(tài)、一定的歷史發(fā)展階段,都會形成一定社會規(guī)范,法律法規(guī)、黨紀政紀就是強制性的社會規(guī)范。要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學會做人,就必須首先做到遵紀守法,否則,就會面臨被制裁的危險。
第二,誠實守信,公道正派。人無信不立,人不公無威。說話辦事講誠信,講公正,是做人的又一基本要求。有的人信奉個人主義生活哲學,一輩子都是功名利祿和一己私利的奴隸,為了個人私利,不惜欺瞞別人,搞陽奉陰違兩面派作風;不惜勾心斗角,爾虞我詐。這都是團隊發(fā)展之大忌。所以,我們要倡導誠實守信的理念,提倡與人為善、誠心待人,表里如一;我們要倡導公道正派的理念,提倡一身正氣,光明磊落,心底無私,努力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學生,凝聚學生。
第三,愛崗敬業(yè),樂于奉獻。我們都是為著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這個集體中來的。這是一種緣份,更是一種機遇,一種在履行職責中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機遇。而集體是我們每個人施展才能和抱負的舞臺,是走向成功的載體,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懂得了這樣一層道理,我們就能理解愛崗敬業(yè)對我們每個人的重要意義,不斷增強工作的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就能自覺地把個人融入集體這個大家庭里,與之同喜同樂,為之夙興夜寐,無私奉獻,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心正就是樹立準確的人生態(tài)度。所謂“心正”,就是有一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永遠保持積極健康、樂觀向上、與世有益的生活態(tài)度,在紛繁復雜的現(xiàn)實生活中不斷修煉心性、陶冶情操、完善人品;就是能正確處理集體與個人、理想與現(xiàn)實、機遇與奮斗、耕耘與收獲、奉獻與索取、名與利、苦與樂等各種關系;就是始終保持一種中正、和諧、寧靜、淡泊、穩(wěn)定的心境,坦然面對來自各方面的誘惑和煩惱。
這里我想引用一個典故。既宋朝大詩人蘇東坡留下一段“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的典故。蘇東坡在江北瓜州任地方官時,自覺修身有得,就寫一首詩,派書童送給江南金山寺的住持,詩是這樣寫的:“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币馑际钦f,他本人修身養(yǎng)性已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八面來風都無法吹動。這里“八風”從字面上看,是八面來風的意思。而佛法所指的是利(利益)、衰(逆境)、毀、譽、稱、譏、苦、樂等八種情緒之風。那禪師讀罷詩后,提筆批了一個字,讓書童帶回去。蘇東坡一看,只見上面批了一個斗大的“屁”字,不禁無名火起,于是乘船過江去找禪師理論。禪師迎著蘇東坡呵呵大笑道:“你不是說‘八風吹不動’嗎?怎么一個‘屁’就把你吹過江來了呢?”。蘇東坡聽得一愣,頓時面紅耳赤、無言應對。
這個典故告訴我們:要真正做到“心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堅持不懈、躬身反省、深刻剖析,不斷剔除心中的雜念,保持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如何修煉“心性”,我認為要具備“五心”:
一是“進心”,即進取之心。敢于超越自己,俗話說:“水往低處流,人向高處走”。一個人如果沒有了上進心,就會失去人生的追求和前進的動力,就會在消極等待中度過庸庸碌碌的一生;同樣,一個團隊如果沒有了上進心,就會失去發(fā)展方向和奮斗目標,就會逐漸消亡,被社會所淘汰。因而,保持積極健康的“進心”,對個人、對集體,都是必備的優(yōu)秀品格。但是,必須采用正確的進取之道,靠勤奮敬業(yè)、扎實工作,靠優(yōu)異的成績來取得,決不能抱著損人利己、搞陰謀詭計的想法去擠兌別人,以鋪平自己“上進”的道路。否則,只能使自己失去做人的基本品行,成為人人不愿共事的“孤家寡人”。
二是公心,即公平公正之心。具備了“公心”的人,想問題、辦事情,都能從大局出發(fā),公道正派、是非分明、一身正氣;能堅持原則、堅持正義、牢記職責和使命;能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他們不會因為個人的好惡,去做違背法律法規(guī)和原則的事情;不會造謠生事、挑撥離間,去做出陰險低俗的小人之舉。
三是愛心,即團結友愛之心。人生活在社會這個大家庭中,人人都需要幫助,也都有幫助他人的責任。具備了“愛心”的人,能真心實意地愛護別人、關心別人,時刻為他人著想;能寬厚待人、心存善意、懂得寬恕別人的“冒犯和過錯”。從這個意義上講,團結友愛之心就像“黏合劑”,能凝聚人心,增強士氣;就像“加速器”,能消除摩擦阻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就像“微笑的天使”,給周圍的人們送去溫馨、送去友情、送去和諧的春風。
四是誠心,即誠實守信之心。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宰相商鞅曾以“立木樹威”的辦法,建立起人民對官府的信任,成為后人傳頌的佳話。這個故事向我們昭示了誠實守信的重要性。今天,我們認為具備了“誠心”的人,他們懂得如何與人相處,不妒忌、不猜疑、不討人便宜;他們從不惡意的去攻擊別人、嘲諷和譏笑別人;他們能夠正視自己的錯誤,勇于公開承擔責任、承認并改正錯誤。更重要的是,具備“誠心”的人,能始終做到老實做人、踏實做事、扎實工作。
五是“清心”,即清靜寡欲之心。俗話說:“世上莫如人欲險”。如果一個人抵御不了各種不良因素的誘惑,總是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得到,而現(xiàn)在的條件又滿足不了,就有可能做出違法違紀的事情,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我們說,具備了“清心”的人,他們的言行一定遵循共同的準則、符合社會的利益;他們行為一定韜光養(yǎng)晦、腳踏實地,不浮躁、不張狂、不攀比、不自以為是。
其四,要怎樣學做人
一、學會反思和自省。一是自我分析。分析我是誰?我在哪里?我在干什么?我將是什么樣子?等等,對自己的現(xiàn)狀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并找到做人方面存在的問題;二是自我診斷。診斷問題發(fā)生的領域,是家庭問題、自我問題、還是工作問題;或是其中兩者或三者的共同作用;診斷問題的難度。是否學習新技能?是否需要全神貫注?是否需要個人改變態(tài)度與價值觀;診斷自己與組織的相互配合情況。自己是否做出貢獻,是否學會在組織內(nèi)部適
合自己的職業(yè)領域中發(fā)揮專長,和其他組織人員的團結協(xié)作怎樣等;三是制定計劃,明確需要做的培訓和準備。列一目錄:在你工作與生活中,什么你做得好?什么做得不好?你還需要什么?是需要學習,還是需要增加經(jīng)驗?培訓和準備的時間如何安排等;五是求詢朋友、同事,特別是和伴侶交談意見,詢問一些諸如怎樣找到如何應付目前的問題;如何同上級打交道,怎樣兼顧家庭與工作等。
二、身體力行去實踐。按照日常對自己的反思以及改正計劃,要毫不遲疑地付諸于行動,把自己對做人的點滴領悟,迅速運用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在運用中學習,在實踐中體會,相信一定會有明顯的收獲。
最后,我送大家?guī)拙湓挘v出來與大家共勉: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失敗是自大;人生最大的無知是欺騙;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嫉妒;人生最大的錯誤是自棄;人生最大的法寶是精進;人生最大的禮物是寬恕;人生最大的罪過是自欺欺人。
第四篇:讀書明理做人成才演講稿
讀書明理做人成才演講稿
各位老師、同學: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讀書明理做人成才,這八個字總讓我想起李大釗奉行一生的箴言——鐵肩擔道義 妙手著文章。讀書原本是快樂的事,不能讓功利性的目的充盈讀書的歷程,否則就算你滿腹經(jīng)綸、學富五車,也可能道德淪喪,品行低下。
一直以來,我總被一封信所深深震撼,總想推薦給自己的學生,這是二戰(zhàn)結束后一個德國納粹集中營的幸存者寫給—位中學校長的信,信的內(nèi)容如黃鐘大呂發(fā)人深省。
親愛的老師:
我是納粹集中營的一個幸存者。我親眼看到過別人沒有看到過的事實:高級工程師建造了毒氣站;醫(yī)術高超的醫(yī)生毒死了孩子;受過嚴格教育和培訓的護士殘害了嬰兒;高中和大學的畢業(yè)生們用槍打死或活埋了婦女和兒童。因此,我對教育產(chǎn)生了懷疑。我請求:幫助你的學生成為人吧!再也不要培養(yǎng)出學問淵博的惡魔、技術高超的精神變態(tài)者以及受過高等教育的劊子手。讀、寫、算只有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更完善的人的時候才是重要的。
這封信的撼人心魄之處在于,它尖銳地提出了課堂教學的一個根本問題:“傳道、授業(yè)、解惑”,其終極目的是什么?顯然不是僅僅教授某種專業(yè)或技能,“把教育中智力的、體力的、美感的、道德的和社會的組成部分加以分隔,這是人類互相疏遠、輕視和支離破碎的一種跡象?!痹囅?,在二戰(zhàn)時期,從德國納粹奧斯維辛集中營日處理量竟達l000具尸體的高效焚尸爐,到日本法西斯731部隊在中國人身體上試驗的細菌武器,哪一樣不是出自德、日教育培養(yǎng)出的高級研究人員之手?他們莫非是未及開化的野蠻人?顯然不是,他們屬于有知識、有技能的精英階層,但卻沒有健康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為此,我國著名教育 家潘光旦先生曾經(jīng)指出,教育是養(yǎng)成人格的事業(yè),教人做人總是第一位,教人有一種專業(yè)還是余事。因此,培養(yǎng)有道德、有人格的公民,才是教育的第一宗旨。
法國哲學家蒙田曾經(jīng)激烈地抨擊了傳統(tǒng)的那種滿是知識而無心靈的課堂教學的弊端;“草木因太潮濕瘋長而郁悶,燈兒因油上得太滿而窒塞;心靈的活動也膠滯于過多的智識與鉆研,因為受這許多繁雜的事物所占據(jù)和羈絆,它必定失掉自由行動的能力。而這些事物的重量也必定使它彎曲佝僂起來……我們只孜孜不倦地去充塞我們的記性,任我們的悟性與良心空虛。正如有些鳥兒間或外出尋覓谷物,未經(jīng)嘗過便用嘴帶回去哺喂小鳥兒。同樣。我們的學究們到書里去拾取知識。把它帶在唇端,只為要吐出來使之散步于空中”。他們?nèi)欢爸辽賾搸б活w豐盈的靈魂回來”……
如果說讀書的境界最初是為了求知、為己,那么我覺得最高境界就是為人。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也為了身邊的人,;成為一個有才之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南京市虹苑中學 王新芳
第五篇:大學生成長成才求知比做人更重要
大學生成長成才求知比做人更重要
謝謝主席,各位評委大家晚上好。
我方觀點認為大學生成長成才求知比做人更重要。
那么接下來我方將從一個群體,兩個永恒,三個有利于來具體清晰的闡述我方觀點。
首先,我們來說說一個群體,即大學生。也是我們今天所辯論的主體和范圍。大學生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十二年的基礎教育,已經(jīng)有了最基本的判斷事物美丑的能力,已經(jīng)有了自己認為正確的做人準則,因而進入大學校園,也就是我們?nèi)烁竦亩ㄐ秃退茉鞎r期,就應該用中華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去教育和引導大學生,提高大學生對真善美的評判標準,以此對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進行有效的引導,糾正和提高。所以我方個觀點認為,大學生成長,成才,求知比做人更重要。
其次,我們再來談談兩個永恒。第一,學習是一生的信仰。人都是社會人,都有社會屬性,而社會的日新月異要求我們必須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正所謂,弱肉強食,適者生存嘛。但是,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學習任務,大學,大學,何為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jié)焉!大學集天時地利人和于一身,正是學知識的黃金時期。同學們我們此時不學更待何時啊?第二,做人是永恒的課題。做人難,難做人。古今對此都爭論不休。到底怎樣的人才是做人的典范呢?在內(nèi)心深處,每個人都會有自己不同程度的做人原則。而這些原則也是與時俱進的,也要隨著變化著的社會而不斷調(diào)整。我們要把做人當成一生的話題,而非只在大學這個學習知識的黃金階段去刻意的追求她。所以,我方堅持認為,大學生成長,成才,求知比做人更重要。
最后,再來說說三個有利于。即大學階段有利于我們成長,有利于我們成才,有利于我們求知。首先,大學的人性化的管理,給了我們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給了我們更多的潛能發(fā)揮空間,更有利于我們自身成長,讓我們從中得到鍛煉。其次,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強調(diào)的是團隊。大學群英薈萃,各類人才集聚一堂,難道還不足以稱之為一個相對優(yōu)秀的團隊么?難道還不能夠讓我們共同促進共同學習么?第三,大學擁有如老師,圖書館,實驗室等各種知識源,這是在我們離開學校后所不能具備的,那么我們?yōu)槭裁床蛔プ∵@個機會,有效的利用大學這些有利資源呢?
所以,綜上所述,重申我方觀點,大學生成長成才求知比做人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