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色欧美亚洲高清在线观看,国产特黄特色a级在线视频,国产一区视频一区欧美,亚洲成a 人在线观看中文

  1. <ul id="fwlom"></ul>

    <object id="fwlom"></object>

    <span id="fwlom"></span><dfn id="fwlom"></dfn>

      <object id="fwlom"></object>

      文言文虛詞說課稿

      時間:2019-05-13 06:53:38下載本文作者:會員上傳
      簡介:寫寫幫文庫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guān)的《文言文虛詞說課稿》,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寫寫幫文庫還可以找到更多《文言文虛詞說課稿》。

      第一篇:文言文虛詞說課稿

      文言文虛詞說課稿

      一、專題分析 :

      清代學者劉淇說:“構(gòu)文之道,不過實字虛字兩端,實字其體骨,而虛字其性情也?!保ā吨直媛浴罚?/p>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在高考文言文閱讀中也是考查重點。其用法主要是連綴詞語、標識結(jié)構(gòu)、表達語氣等。它在表情達意方面有著文言實詞不可替代的作用。

      《考試大綱》要求掌握的18個常見的文言虛詞:而、之、其、以、何、乎、乃、且、若、所、為、焉、也、因、于、與、則、者。

      二、學情分析:

      學生抱怨難學——文言文是古代語文的一部分,它老早就脫離口語交際領(lǐng)域,成為一門只有認真學才能會的學問了,而對文言虛詞而言,更是略顯枯燥了。

      老師感覺難教——要讓學生先“識字”,后才能理解內(nèi)容,這一道“文字”關(guān),就已經(jīng)讓老師們頭疼了,實詞尚且好教,虛詞卻很難找到合適的規(guī)律。

      我這兩個班的學生文言級別不高,對語文學習的認識層次也不高,所以復(fù)習文言虛詞似乎有點難度。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彼?,激發(fā)興趣對這節(jié)課是至關(guān)重要的。

      三、教學目標設(shè)計

      1.知識和技能:

      積累掌握“而、之、其、以”四個虛詞的多種意義和用法,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2.過程和方法:

      小組合作、激趣探究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學好文言文有助于繼承祖國的文化遺產(chǎn),有助于提高現(xiàn)代漢語水平,提高語文修養(yǎng),于家國于個人都是很重要的,放棄這些“咬文嚼字”的“國粹”,無異于是對祖先、對民族的“背叛”。

      四、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掌握“于、與、之”三個虛詞的多種意義和用法。

      2.教學難點

      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文言知識遷移,同時,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五、教法學法

      (一)自主合作,初通句意。

      古今語言差別很大,疏通文字,了解例句句意,是文言虛詞教學的瓶頸。改變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枯燥乏味的教學狀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成為學生求取知識、訓(xùn)練技能的天地。教學角色轉(zhuǎn)換,就能激發(fā)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二)互相挑戰(zhàn),明確鞏固。

      在疏通文字了解例句句意的基礎(chǔ)上,可采用挑戰(zhàn)的形式,促使學生對文言虛詞及例句做進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三)讀讀背背,培養(yǎng)語感。

      學習文言文,誦讀是最重要的手段。

      1.“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边@是古人總結(jié)出來的重要的讀書方法。我們只要這樣實踐過,就能夠體會到這句話的真理性。

      2.文以氣為主?,F(xiàn)在能夠留下來的許多句子,是經(jīng)過幾千年讀者眼光的過濾,大浪淘出來的金子,是文質(zhì)兼美的精品,它們不僅思想內(nèi)蘊豐富,更是氣韻生動。這種氣韻,我們只有通過反復(fù)誦讀才能體會出來。

      六、過程設(shè)計

      導(dǎo)入---提出問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小組展示---教師點撥---課堂檢測

      1.導(dǎo)入

      說文解字激發(fā)興趣引出:于,與,之

      2.提出問題---自主學習---小組合作

      發(fā)學案提出本節(jié)目標,讓學生自主疏通四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和意義,了解例句句意,改變傳統(tǒng)課堂教學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狀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成為學 生求取知識、訓(xùn)練技能的天地。(在疏通文字,了解文意方面,完全可以讓學生先自主學習,然后在小組合作中,質(zhì)疑解難,初步理解字句內(nèi)容。教學角色轉(zhuǎn)換,就 能激發(fā)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3.合作探究---小組展示---教師點撥

      (1)準備階段:小組里,大家列好自認為重要的字句,準備向別組挑戰(zhàn);為防備被人考倒,小組里的每個人必須過關(guān)。

      (2)生生挑戰(zhàn):挑戰(zhàn)者指定被挑戰(zhàn)者,要求被挑戰(zhàn)者離開書本資料,對字詞做出解釋,根據(jù)結(jié)果確定給哪個小組加分。

      (3)師生挑戰(zhàn):先是學生向老師挑戰(zhàn),挑戰(zhàn)成功加倍加分。然后是老師采用多媒體向所有學生展示挑戰(zhàn)的內(nèi)容,老師就可以乘機將需要重點掌握的字詞句落實到位。

      (4)讀讀背背:學習文言文,誦讀是最重要的手段。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以氣為主。

      因為挑戰(zhàn)帶有比賽性質(zhì),激發(fā)了學生爭強好勝之心,他們很感興趣。讓學生堂堂課有所得,這樣,既提高了課堂效率,又可通過日積月累逐漸培養(yǎng)起獨立思考的能力。例:1.于,yú 介詞

      (1)介進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可譯為“到”“在”“從”等 留待作遺施,于今無會因?!犊兹笘|南飛》——留下給你做個紀念,從今以后沒有再見的機.會了。

      (2)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可譯為“到”“在”“從”等

      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吨改箱浐笮颉?.——大大小小的官員聚集在左丞相府,沒有人知道辦法從哪里想出來。(3)介紹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可譯為“由于” 業(yè)精于勤荒于嬉?!哆M學解》——學業(yè)精深是由于勤奮,荒廢是由于玩樂。..(4)介進動作行為的直接對象,可譯為“和”“同”“跟”等 莫若遣腹心自結(jié)于東,以共濟世業(yè)?!冻啾谥畱?zhàn)》——不如派親信主動和東吳結(jié)盟,共同完.成傳世的大業(yè)。

      (5)介紹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可譯為“對”“對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稁熣f》 .——疼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對于自己,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6)介進動作行為旁及的對象,可譯為“向”

      事急矣,請求救于孫將軍?!冻啾谥畱?zhàn)》——事情很危急了,請允許我去向?qū)O權(quán)將軍求救。.(7)介進動作行為到達的地點,可譯為“到” 從徑道亡,歸璧于趙?!读H藺相如列傳》——從小路逃走,把寶玉送回到趙國。.(8)介進事物比較的對象,可譯為“比” 孔子曰: “苛政猛于虎也?!薄恫渡哒哒f》——孔子說,殘酷的政治壓迫比老虎還要兇猛。.(9)介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 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肚袀鳌贰栽趦?nèi)被鄭袖迷惑,在外被張儀欺騙。..(10)復(fù)音虛詞“于是”

      ①放在句子開頭,表示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guān)系,和現(xiàn)代漢語的“于是”用法相同 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段迦四贡洝?..——吳郡的百姓正在內(nèi)心痛恨他,于是乘他厲聲呵斥的時候,就大聲呼喊著追逐他。..②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后,作狀語或補語,根據(jù)情況可譯為“在這時”“在這件事上”“對此”“從此”等 A.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在這種情況下,秦王才很不高興的為..趙王敲了一下瓦盆。B.遂墨以葬文公,晉于是始墨?!峨戎畱?zhàn)》 ..——于是穿著黑色的衣服埋葬了文公。晉國從此才開始穿黑色的喪服。2.與,yǔ

      (1)介詞,介紹出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相當于“和”“同”“跟”等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蛾惿媸兰摇贰悇倌贻p的時候,曾經(jīng)跟人一起受雇傭耕田。.(2)連詞,連接詞與詞,或詞組與詞組,表示并列關(guān)系,可以為“和”

      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冻啾谥畱?zhàn)》——只有你和魯肅跟我的想法一樣。.(3)通“歟”,語氣詞,可譯為“嗎”“吧”等。此時讀 yú

      求,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冉有,這恐怕是你的過錯吧? .(4)動詞 ①給與

      我持??玉斗一雙,欲與亞父?!而欓T宴》——我拿了??一雙玉杯,想要送給亞父。.②結(jié)交 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失去所結(jié)交的同盟者,不明智。.③贊同

      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原不與?!肚袀鳌贰瞎俅蠓蛞姷搅讼胍膭樱ㄆ渲械膬?nèi)容),.屈原不同意。

      ④參加,參與,此時讀 yù 蹇叔之子與師?!峨戎畱?zhàn)》——蹇叔的兒子也參加在這支隊伍中。.

      3.之,zhī

      (1)代詞

      ①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作賓語??纱?,代事,代物 A.我見相如,必辱之?!读H藺相如列傳》——我見到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B.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孔雀東南飛》 .——母親聽到焦仲卿的話之后,就很生氣地拍打著胡床。C.以刀劈狼首,數(shù)刀斃之?!独恰贰玫犊忱堑念^,幾刀就砍死了它。.②指示代詞,表近指??勺g為“這”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读H藺相如列傳》 .——衡量這兩種辦法,寧肯答應(yīng)下來,讓秦承擔理虧(的責任)。③活用為第一人稱,相當于“我”

      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我詩歌)粗野卑賤的人,不知道您寬容我到了這樣的地步啊。(2)助詞

      ①結(jié)構(gòu)助詞,定語標志。相當于“的”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恫軇フ搼?zhàn)》 .——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要按照人情裁斷。②結(jié)構(gòu)助詞,補語的標志。相當于“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队伟U山記》——因為他們探求思考得深入而且廣泛。.③結(jié)構(gòu)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不懂得斷句,不理解疑難問題,有的從師學習,有的卻不向老師學習。④結(jié)構(gòu)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 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冻啾谥畱?zhàn)》 .——歸附曹操的荊州百姓,只不過是被武力所逼迫罷了。⑤放在主語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稁熣f》——從師的風尚不能流傳已經(jīng)很久了。.⑥音節(jié)助詞,起補足音節(jié)的作用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睹熳运]》 ..——毛先生憑著能言善辯的口才,比百萬軍隊都強。⑦動詞,往,到??去 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樣? .

      第二篇:文言文虛詞說課稿

      一、考點導(dǎo)航

      文言虛詞是指那些詞匯意義比較抽象,絕大部分不表示明確含義,卻能組織實詞完成句子的詞類。相對文言實詞來說,文言虛詞的意義一般都不很實在,它在文中、句中往往側(cè)重于語法功能。近幾年來,對文言虛詞的考查較為穩(wěn)定,具體來說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同一個虛詞在不同語境中的用法和意義。

      例如“之”:①輟耕之壟上 之:作動詞,去,往。

      ②悵恨久之 之:音節(jié)助詞,無義。

      ③天下順之 之:作代詞,代“得道者”。

      ④何陋之有 之: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

      ⑤悍吏之來吾鄉(xiāng) 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

      2、多個虛詞在不同語境中表示相同意義

      例如:依照例句,寫三個表示“都、全”之意的詞語。

      皆: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悉: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咸: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具:問所從來,具答之。

      并: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3、區(qū)別某個虛詞古今義的細微差別。

      如: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表無條件連詞。

      可以一戰(zhàn)。可以:可以憑借。今義:一個詞。

      其實味不同。其實:它的果實。今義:一個詞。

      4、辨析文言虛詞的用法功能。

      文言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等。如是代詞要明確它所指代內(nèi)容,副詞要求指出它在句子中的作用,連詞要求指出它在句中表示何種關(guān)系,助詞要區(qū)別它屬于結(jié)構(gòu)助詞還是語氣助詞等等。

      二、復(fù)習方法

      1、掌握常用虛詞“之、其、而、于、然、以、乃”等的一般用法。

      掌握虛詞運用的規(guī)律,重視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是準備文言虛詞應(yīng)試的重中之重。只有掌握規(guī)律才能心中有數(shù)。在復(fù)習時,對某些虛詞有哪幾種用法,學習過哪些例句都應(yīng)爛熟于心,因此要積累常見虛詞的不同用法,同學們可以按照下面常用虛詞的積累情況,在每種用法后再補充一個例句,以便記得更扎實,理解得更透徹。

      (1)乃

      ①連詞,“于是,就”,如“妻乃引刀趨機而言曰”。(《樂羊子妻》)“見漁人,乃大驚?!?《桃花源記》)

      ②副詞,“才”,如“斷其喉,盡其肉,乃去”。(《狼》)

      ③副詞,“竟然”,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桃花源記》)

      ④動詞,表判斷,“是,就是”,如“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⑤代詞,“你,你的”,如“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2)之

      ①代詞,如《<論語>十則》中“學而時習之”代“學習的知識”;《桃花源記》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代“這”,“問所從來,具答之”代“他們(指源中人)”,“聞之,欣然規(guī)往”代“這件事”;《捕蛇者說》中“君將哀而生之乎?”代“我”。

      ②“之”,結(jié)構(gòu)助詞,用在主語、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變成句子或詞組,充當了全句子的一個成分,不譯,如“人之為學有難易乎?”(《為學》)

      ③音節(jié)助詞,起補充音節(jié)作用,不譯。如“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④動詞,“至,往”,如“吾欲之南?!?。(《為學》)

      ⑤副詞,“這么”,如“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孫權(quán)勸學》)

      ⑥賓語前置的標志,無實義,如“何陋之有?”(《陋室銘》)

      (3)于

      ①介詞,表處所,“在”,如“其一犬坐于前”。(《狼》)

      ②表對象,“對”,如“貧者語于富者曰”。(《為學》)

      ③表比較,“比”,如“賢于材人遠矣”。(《傷仲永》)

      ④介詞,“從”,如“受地于先王”。(《唐雎不辱使命》)

      ⑤介詞,“由于”,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⑥介詞,“給”,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4)也

      ①“也”,表疑問語氣,“呢”,如“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論語》)

      ②“也”,語氣助詞,表陳述,不譯,如“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辯日》)

      ③“也”,語氣詞,表肯定,不譯,如“而日中時遠也”。(《兩小兒辯日》)

      ④語氣助詞,表判斷,無義,如“菊,花之隱逸者也”。(《愛蓮說》)

      (5)以

      ①介詞,“把”,如“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②介詞,因此,如“臣是以無請也”。(《扁鵲見蔡桓公》)

      ③目的連詞,“來”,如“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

      ④結(jié)果連詞,“以致”,如“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⑤假設(shè)連詞,“如果”,如“以嚙人,無愈之者”。(《捕蛇者說》)

      ⑥介詞,“根據(jù),憑”,如“以我酌油知之”。(《賣油翁》)

      ⑦動詞,“認為”,如“我以日始出時去人遠”。(《兩小兒辯日》)

      ⑧介詞,“按照”,如“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

      ⑨通假字,“以”通“已”,如“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6)為

      ①表動作,相當于動詞“做,作為”,如“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②表判斷,相當于“是”,如“此不為近者大而遠者小乎”。(《兩小兒辯日》)

      ③有時與“何”等字連用表語氣,如“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公輸》)

      ④表示所向,相當于“對”,如“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⑤表原因,相當于“因為”,如“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

      ⑥特殊用法,與“謂”相同,如“宋所為無稚兔鮒者也”。(《公輸》)

      ⑦與“所”連用,表被動,如“其印為余群從所得”。(《活板》)

      (7)乎

      ①語氣助詞,表反問,“嗎”,如“不亦樂乎!”(《論語》)

      ②語氣助詞,表感嘆,可譯為“啊”,如“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孫權(quán)勸學》)

      ③語氣助詞,表疑問,可譯為“嗎”,如“達于漢陰,可乎?”(《愚公移山》)

      ④語氣助詞,表推測,如“茲若人之儔乎?”(《五柳先生傳》)

      (8)而

      ①連詞,表順接,如“環(huán)而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連詞,表修飾,“可計日而待也”。(《出師表》)

      ③表順接連詞,如“而瀉出于兩峰間者”。(《醉翁亭記》)

      ④連詞,表并列,如“黑質(zhì)而白章”。(《捕蛇者說》)

      ⑤表轉(zhuǎn)折,如“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則

      ①連詞“就”,如“學而不思則罔”。(《論語》)

      ②連詞,“卻”,如“及日中則如盤盂”。(《兩小兒辯日》)

      ③連詞,“那么”,如“然則何為使子”。(《晏子故事兩篇》)

      (10)者

      ①代詞,“……的人”,如“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②語氣助詞,組成“……者……也”式,表判斷,如“陳涉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③用在主語后面,表判斷,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④用于詞尾,“……的樣子”,如“覺無異能者”。(《黔之驢》)

      ⑤表“……的原因”,如“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1)其

      ①代詞??梢源恕⒋?、代物,相當于“他”、“他們”、“他們的”、“那個”等意,有時還可以作“其中”講。代二僧,如“其一貧”。(《為學》)代“兩狼”,如“恐前后受其敵”。(《狼》)代“其中的”,如“其一犬坐于前”。(《狼》)指示代詞,“那”,如“問其故”。(《兩小兒辯日》)人稱代詞,“他們”,如“擇其善者而從之”。(《論語》)代詞,“這里”,如“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桃花源記》)代詞,“他們的”,如“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桃花源記》)代詞,“他的”,如“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記》)代詞,“他”,如“太守即遣人隨其往”。(《桃花源記》)

      ②語氣助詞,“剛剛”,如“其始,太醫(yī)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說》)

      ③加強反詰語氣,如“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④表示揣測,副詞,加強反問,難道。如“其孰能譏之乎?”(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12)若

      ①代詞,“你,你們,你們的”。如“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更若役,復(fù)若賦,則何如?”(《捕蛇者說》)

      ②動詞“如,像”,如“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記》)

      ③假設(shè)連詞,“如果”,如“若止印二三本,未為簡易”。(《活板》)

      (13)雖

      ①連詞,“即使”,如“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

      ②連詞,“雖然”,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表示“雖然如此”,如“神龜雖壽”。(《龜雖壽》)

      (14)焉

      ①語氣助詞,表反問等語氣,如“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②代詞,“它”,如“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③疑問代詞,“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④兼詞,相當于“于之”,“在那里”,如“懼有伏焉”。(《曹劌論戰(zhàn)》)

      (15)然

      ①用于形容詞詞尾,表修飾,“……的樣子”,如“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桃花源記》)

      ②代詞,“這樣”,如“父利其然也”。(《傷仲永》)

      ③連詞,“可是”,如“然往來視之”。(《黔之驢》)

      ④“對,正確”,如“吳廣以為然”。(《陳涉世家》)

      第三篇:文言文常用虛詞

      一、之

      1、用作代詞,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例如:

      (1)、作《師說》以貽之。代人,作賓語,譯為“他”。(《師說》)

      (2)、輮使之然也。代物,作兼語,譯為“它”。(《勸學》)

      (3)、人非生而知之者。代事理,作賓語,譯為“事理”。(《師說》)

      (二)、第一人稱:譯為“我”。例如:

      (1)、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君將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說》)

      (3)、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耶?(《信陵君竊符救趙》)

      (三)、指示代詞,表近指??勺g為“這”、“這些”,通常作復(fù)指性定語。例如:

      (1)、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2)、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師說》)

      (3)、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

      2、用作助詞,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一)、用作結(jié)構(gòu)助詞:

      (1)、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例如:

      ①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譯為“的”。(《赤壁之戰(zhàn)》)

      ②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說》)

      (2)、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例如: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3)、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yīng)省去。例如:

      ①宋何罪之有?(《公輸》)

      ②鉤黨之捕遍于天下。(《五人墓碑記》)

      ③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4)、定語后置的標志。例如:

      ①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②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③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④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5)、用在主謂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使主謂短語在句子中作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可不譯。例如: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ā稁熣f》)

      ②悍吏之來吾鄉(xiāng),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東西:到處。)

      ③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二)、用作音節(jié)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diào)整音節(jié)的作用,無義,譯時應(yīng)省去。例如:

      ①頃之,煙炎張?zhí)臁#ㄑ祝和ā把妗?;張:通“漲”。)(《赤壁之戰(zhàn)》)

      ②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毛遂自薦》)

      二、其

      1、用作代詞,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一)、第三人稱代詞。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詞之前,作領(lǐng)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fù)數(shù))。例如: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整個主謂短語,在句子中作主語或賓語或修飾語)應(yīng)譯為“他”、“它”,不能加“的”。不表領(lǐng)屬。

      例如:

      ①秦王恐其破璧?!捌淦畦怠弊髻e語。(《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捌渎劦馈弊髦髡Z。(《師說》)

      ③此皆言其可目者也?!捌淇赡俊弊髻e語。(《芙蕖》)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捌淠苄泄诺馈弊髻e語。(《師說》)④斂貲財以送其行?!捌湫小弊髻e語。(《五人墓碑記》)

      (三)、活用為第一人稱。可用作定語或小主語,根據(jù)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例如:

      ①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xiāng)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zhàn)》)

      ②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四)、指示代詞,表遠指。作定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例如:

      ①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②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zhàn)》)(奄:覆蓋、包住。奄有:完全占有)

      (五)、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例如: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2、用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各種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例如:

      ①其皆出于此乎?表示“測度”語氣,譯為“大概”、“可能”。(《師說》)②其孰能譏之乎?表示“反詰”語氣,譯為“難道”。(《游褒禪山記》)③汝其勿悲!表示“婉商”語氣,譯為“千萬”、“可要”。(《與妻書》)④吾其還也。表示“商量”語氣,譯為“還是”。(《燭之武退秦師》)⑤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表示“期望”(祈使)語氣,譯為“一定”。(《伶官傳序》)

      ⑥其可怪也歟?表示“反詰”語氣,譯為“難道”。(《師說》)

      3、用作連詞。作連詞時,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設(shè),可譯為“如果”;或表選擇,可譯為“還是”。例如:

      ①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故哉?(《送東陽馬生序》)

      ②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4、用作助詞,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可不譯。例如: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三、而

      (一)用作連詞。

      1.表示并列關(guān)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2.表示遞進關(guān)系??勺g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guān)系??勺g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

      5.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guān)系,即連接狀語??刹蛔g。

      ①②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7.表示因果關(guān)系,①②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zhàn)》)8.表示目的關(guān)系,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①而翁歸,自與汝復(fù)算耳(《促織》)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shù)十人而已(《虎丘記》)②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遙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诩冀?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鄢茧m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將訴于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

      第四篇:語文文言文虛詞

      語文文言文虛詞.txt21春暖花會開!如果你曾經(jīng)歷過冬天,那么你就會有春色!如果你有著信念,那么春天一定會遙遠;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總有一天你會擁有花開滿圓。

      1、但

      但欲求死,不復(fù)顧利害(《〈指南錄〉后序》)。(副詞,僅,只)

      無他,但手熟爾(《賣油翁》)。(連詞,只是,不過)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xiāng)。(連詞,只要)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連詞,假如)

      2、唯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琵琶行》)。(副詞,只,只有)

      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廉頗藺相如列傳》)。(語助詞,希望)

      3、徒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副詞,徒然,白白的)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副詞,只是,僅僅)

      4、直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直好世俗之樂耳(《莊暴見孟子》)。(副詞,只是)可以為富安天下,而直為此廩廩也(《論積貯疏》)。(副詞,竟然)

      5、第

      江山之外,第見風帆、沙鳥、煙云、竹樹而已。(副詞,只)

      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紂耳(《海瑞傳》)。(副詞,但是,只是)

      借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大澤鄉(xiāng)起義》)。(副詞,即使?!敖璧诹睢比~同義)

      陰使人至郗所曰:“第舉兵!”(《史記》)(副詞,盡管。)

      6、獨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魚,我所欲也》)。(副詞,僅,只)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石鐘山記》)?(副詞,唯獨)

      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廉頗藺相如列傳》)?(副詞,難道)

      7、特

      公車特征拜郎中(《張衡傳》)。(副詞,特地,特此)

      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廉頗藺相如列傳》)。(副詞,只,僅)

      然建特不與皓和好往來(《三國志》)。(副詞,只,僅)

      8、向

      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而受之(《魚,我所欲也》)。(副詞,以前,往昔)

      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赤壁之戰(zhàn)》)。(副詞,剛才)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連詞,假如,假使)9、誠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副詞,實在,確實)

      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副詞,果真,如果)10、固

      藺相如固止之(《廉頗藺相如列傳》)。(副詞,堅決)

      且遷我如振落葉耳,而固吝者何?(《記王忠肅公敖事》)(副詞,一定,必定)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副詞,本來)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保ā而欓T宴》)(副詞,確實,誠然)

      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副詞,到底,究竟)

      11、必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師說》)。(副詞,必須,一定要)

      王必無人,臣愿捧璧往使(《廉頗藺相如列傳》)。(連詞,果真,如果)

      12、顧

      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廉頗藺相如列傳》)。(副詞,只是,但是)

      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為學》)?(副詞,難道)

      13、見

      欲與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介詞,被)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陳情表》)。(代詞,我)

      14、相

      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寡人之于國也》)。(副詞,互相)

      幸可廣問訊,不得便相許(《孔雀東南飛》)。(代詞,你)

      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孔雀東南飛》)。(代詞,我)15莫

      愿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赤壁之戰(zhàn)》)。(副詞,不要)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齊桓晉文之師》)。(代詞,沒有誰)

      成倉猝莫知所救,頓足失色(《促織》)。(副詞,不)

      16、微

      微察公子,公子顏色愈和(《信陵君竊符救趙》)。(副詞,偷偷的,暗暗的)

      味苦而微辛。(副詞,稍微)

      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動詞,沒有)

      17、每

      不知彼不知己,每戰(zhàn)必殆(《孫子兵法》)。(副詞,每次)

      每自比于管仲、樂毅(《隆中對》)。(副詞,常常)

      18、幸

      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幸而)

      幸可廣問訊,不得便相許(《孔雀東南飛》)。(希望)

      兒已薄祿相,幸復(fù)得此婦(《孔雀東南飛》)。(幸運的)

      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鴻門宴》)。(特地

      第五篇:高考文言文虛詞

      高考文言文(虛詞)復(fù)習-------推斷文言虛詞含義的方法

      掌握常見的文言虛詞是閱讀淺易文言文的基礎(chǔ)。推斷文言虛詞用法在各種考試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也說明:推斷虛詞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和意義,是中學生必須具備的一項學習能力。

      由于在具體的使用中,虛詞的用法非常靈活而多變,因此理解起來困難較大。它不僅需要我們朗讀并背誦一定的文言文來形成語感,識記其基本用法來形成知識系統(tǒng),還需要我們具備在具體情況下推斷其用法和意義的能力。下面介紹八種常用的推斷方法,供同學們學習和考試參考。

      一、句意分析法

      根據(jù)句子的大意推斷虛詞在文中的用法和意義,在學習和應(yīng)試中常用。

      例①“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根據(jù)句意“不是挾帶著泰山來跨過北海這一類情況”,就可確定“以”是連詞“來”,表目的。

      例②“府吏聞此變,因求假暫歸”一句的“因”是什么詞,可以結(jié)合句子的意思“府吏聽說了這個變故,就暫時請假趕了回去”,確定“因”是連詞“于是,就”,表承接關(guān)系。

      二、上下文推斷法

      根據(jù)上下文的意思來推斷,也是在總體把握文句意義的基礎(chǔ)上來確定某個詞的用法和意義。例③“設(shè)九賓于廷,臣乃敢上壁”一句,這里的“乃”是副詞還是連詞呢?我們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藺相如說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稱頌的寶玉,趙王送璧時設(shè)九賓禮于庭,表示對大國的尊重,那么璧送來了,秦王也應(yīng)對趙國表示尊重,“設(shè)九賓于廷”。這樣看來,藺相如提出的是一個必要條件,兩句間是“只有……才……”的關(guān)系,因此,“乃”是應(yīng)解釋為“才”,表條件。

      三、代入篩選法

      如果我們知道某個虛詞的基本用法和意義,在閱讀和解題時,就可將它的每個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選其中講得通的一項,從而獲得正確的答案。

      例④“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我們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義項有:

      a疑問代詞,譯為“什么”“哪里”“為什么”“怎么樣”等;

      b副詞,譯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

      c通“呵”,“喝問”;

      d復(fù)音虛詞“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一一代入進行理解和篩選,就不難確定副詞“多么”這個義項了。

      四、句例推斷法

      作為“常見虛詞”,它們在課文中必定多次出現(xiàn)過。如果平時熟讀課文,能夠記住大量包含“常見虛詞”的例句,閱讀和考試時就可用課文中結(jié)構(gòu)相同的句子來推斷有關(guān)虛詞的含義了。

      例⑤“朝野服焉,號為?獨立使君?”的“焉”,我們就可以課文中結(jié)構(gòu)相同的句例——“微波入焉” “從師而問焉”,得出此處的“焉”應(yīng)該是代詞,意思是“他”。

      例⑥判斷“與我銀,為君致閣職”“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這兩句中“為”的用法,我們知道第二句中的“為”是介詞“替”“給”,代入第一句理解:“給我銀子,我為你謀個內(nèi)閣職務(wù)?!本渥邮峭ǖ模栽撎幍摹盀椤币沧鹘樵~“替”“給”講。

      五、結(jié)構(gòu)推斷法

      一是可以根據(jù)句子的對稱關(guān)系來推斷。文言句子講究整齊、對稱,抓住這點,我們可從一個詞的意義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個詞的意義和用法。

      例⑦“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而”是連詞表修飾關(guān)系的,那么“以”也該和它相同,作連詞表修飾關(guān)系。

      二是根據(jù)詞語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來推斷。不同的句子成份就決定了詞語的詞性和用法。

      例⑧“縱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例⑨“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第一句的“其”在句中作主語,因此應(yīng)該是代詞“它(指鶴)”;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問語氣,因此應(yīng)該是副詞。

      六、成語聯(lián)想法

      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固定詞組或短句,成語絕大多數(shù)都來源于古詩文,故此,其中許多虛詞語的含義與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據(jù)這一特點,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語來推斷文言虛詞的含義,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辦法。

      例⑩“急急乎唯進修是求”一句中“是”的意義和用法,就可根據(jù)我們熟悉的成語“惟命是從”“唯利是圖”來推斷,應(yīng)該是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例⑾ “其始相助,后必相惡”中的“相”,我們可以用成語“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這一相同結(jié)構(gòu)的成語來推斷,這里“相”是虛指代詞“他”,有的又稱他為特殊作用的副詞。

      七、標志確認法

      有些虛詞是構(gòu)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標志詞,抓住這些標志,我們就能迅速地確定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了。如

      判斷句的標志“者”“也”“乃”等,被動句的標志“見”“于”“為……所”等,賓語前置的標志“是”“之”等,其詞性和意義是確定的,只要判斷出是那種標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義了。

      例⑿ “使小人在側(cè),臣之罪也”中的“也”,只需抓住該句是“判斷句”這個標志,就能確定“也”是助詞,表判斷語氣。

      例⒀“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中的“也”雖也是助詞,但不是判斷,只在句中起停頓的作用。

      文言詞義推斷的原則就是“文從字順”“合情合理”。以上介紹的八種推斷方法最好能綜合運用,這樣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理解,準確性更大,正確率更高。

      附:復(fù)音虛詞(包括虛詞性復(fù)音結(jié)構(gòu))翻譯及例句

      而已 :罷了例句 :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則已 :也就罷了例句: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庶幾:差不多例句 :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若夫: 像那,至于那例句: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

      何其:多么例句 :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之謂: 說的就是例句:聞道百,以為莫己若,我之謂也。

      謂之: 稱他為、把它叫做例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所謂:(就是)人們所說的例句: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若何、奈何: 怎么樣例句:使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何如、如何:怎么樣例句: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

      何所:……的是什么例句:白雪紛紛何所似?

      有所:有……的例句:吾入關(guān),秋毫不敢有所近。

      無所:沒有……的例句: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

      有以:有用來…的例句:吾終當有以活汝。

      無以: 沒有用來…的例句: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何以: 憑什么例句:何以戰(zhàn)?

      是以: 因此例句: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雖然: 雖然(即使)這樣例句: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然而: 這樣,可是……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然則:既然這樣,那么…例句: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

      向使: 如果例句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所以:①……的原因例句: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②用來……的憑借例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于是:①表示承接關(guān)系例句:①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

      ②從這,在這例句: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以為:①以(之)為例句: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

      ②而為例句:收天下之兵,……鏑,鑄以為金人十二。③認為例句: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也與、也與哉、也乎哉: 復(fù)音語氣詞,兼有幾個詞的語氣,但重點在最后一個詞上例句:其可怪也與!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吾罪也乎哉!

      下載文言文虛詞說課稿word格式文檔
      下載文言文虛詞說課稿.doc
      將本文檔下載到自己電腦,方便修改和收藏,請勿使用迅雷等下載。
      點此處下載文檔

      文檔為doc格式


      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自行上傳,本網(wǎng)站不擁有所有權(quán),未作人工編輯處理,也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有涉嫌版權(quán)的內(nèi)容,歡迎發(fā)送郵件至:645879355@qq.com 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guān)證據(jù),工作人員會在5個工作日內(nèi)聯(lián)系你,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quán)內(nèi)容。

      相關(guān)范文推薦

        高一語文文言文虛詞歸納

        高一語文文言文虛詞歸納(一)焉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兼詞,于之,從這里)2、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兼詞,于之,從這里)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句末語氣助詞,了)(二)而1、連......

        高中文言文虛詞歸納總結(jié)

        高中文言文虛詞歸納總結(jié) 一.【而】 (一)用作連詞。 1.表示并列關(guān)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

        初中語文文言文虛詞小結(jié)

        初中文言文虛詞考綱 第一部分 :要求掌握虛詞 之、其、而、以、則、乃、于、乎、焉、然、也、者、且 1、【之】 (一)代詞初中文言文常見虛詞 1.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事、......

        文言文實詞虛詞總結(jié)

        文言文實詞虛詞總結(jié) 一、120個實詞 1、愛: 義項:①喜愛,愛護;②憐惜,同情;③吝惜,舍不得。例句: 第一冊: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愛憐之《觸龍》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

        文言文實詞虛詞教案

        知識點1 文言實詞 1.通假字辨析。 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兩種形式,如“擔中肉盡,止有剩骨”中的“止”通“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中的“說”通“悅”。 通假......

        《文言文—虛詞》復(fù)習教案

        教學目標 《文言文—虛詞》復(fù)習教案 1、掌握《考試說明》中規(guī)定的18個虛詞的用法 2、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 課時安排 教 學過程 第一 課時 教學要點: 掌握“......

        文言文常用虛詞用法總結(jié)(五篇模版)

        之 (一)代詞 1.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人多為第三人稱,可譯作“他(她)(他們)”。如:①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曹劌論戰(zhàn)》) ②陳勝佐之,并殺兩尉。(《陳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文言文虛詞教案[優(yōu)秀范文五篇]

        中考文言虛詞復(fù)習指導(dǎo) 文言虛詞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虛詞在語境中的意義;二是虛詞在文言句中的翻譯;三是虛詞在朗讀中的作用。 初中階段常見的文言虛詞有15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