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色欧美亚洲高清在线观看,国产特黄特色a级在线视频,国产一区视频一区欧美,亚洲成a 人在线观看中文

  1. <ul id="fwlom"></ul>

    <object id="fwlom"></object>

    <span id="fwlom"></span><dfn id="fwlom"></dfn>

      <object id="fwlom"></object>

      合同詐騙罪與合同糾紛及民事欺詐行為的界限

      時間:2019-05-13 04:38:01下載本文作者:會員上傳
      簡介:寫寫幫文庫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合同詐騙罪與合同糾紛及民事欺詐行為的界限》,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寫寫幫文庫還可以找到更多《合同詐騙罪與合同糾紛及民事欺詐行為的界限》。

      第一篇:合同詐騙罪與合同糾紛及民事欺詐行為的界限

      合同詐騙罪與合同糾紛、民事欺詐行為在犯罪構成要件的各個方面都有不同。具體表現為,合同詐騙罪與合同糾紛的區(qū)別主要表現在合同的雙方或一方有無履行合同的能力等;而合同詐騙罪與民事欺詐行為無論在主觀方面、客觀方面還是所侵犯的客體及其權利屬性都有不同。

      合同糾紛與合同詐騙罪的區(qū)分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在合同糾紛中,有時是由民事欺詐引起的,有時合同當事人沒有實施欺詐行為,由于在標的物的質量、品種、包裝、交貨時間、地點、運費支出等方面與當事人存在爭議或由于發(fā)生不可抗力等事由,而引起經濟糾紛。實踐中,主要是民事欺詐引起的經濟糾紛與合同詐騙罪難以區(qū)分。筆者認為,此問題雖然難以區(qū)分,由于這種區(qū)分涉及罪與非罪,故實在有認真研究之必要。

      一、合同詐騙罪中“合同”之界定

      英美法系國家習慣從“諾言”的角度去解釋合同,而大陸法系國家卻把合同稱為契約。從本質上講,不論從哪個角度去理解合同,它都反映了合同當事人之間所存在的一種權利與義務關系。我國法學理論界延續(xù)了大陸法系的合同觀念,稱合同為契約,同時,又把合同分為廣義的合同及狹義的合同。廣義的合同包括:民事合同、勞動合同、行政合同和經濟合同等;狹義的合同專指民事合同或者經濟合同。那么,作為合同詐騙罪中的合同究竟是廣義的合同還是狹義的合同呢?對此,我國現行刑法與司法解釋中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在實踐中,對“合同”范圍與形式的解釋眾說紛紜,影響到某些合同詐騙型犯罪的定性。因而確實有認真探究之必要。

      在現行學界流行的觀點中,對“合同”含義的理解,大致有以下幾種:

      1.有學者認為本罪所指的“合同”僅限于經濟合同{1],這是從合同詐騙罪的立法淵源上得出的結論。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的規(guī)定主要吸收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1985年7月8日《關于當前辦理經濟案件中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答(試行)》和1996年12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詐騙犯罪案件中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的有關內容,在上述的兩個司法解釋中均有“利用經濟合同”的提法。因此,合同詐騙罪中的“合同”指經濟合同就成了刑法理論界的通說。

      2.另一種觀點認為,本罪所指之“合同”應以《合同法》中規(guī)定的合同為界限{2}《合同法》

      第二條規(guī)定:“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婚姻、收養(yǎng)、監(jiān)護等有關身份的協議,適用其他法律的規(guī)定”。因此,本罪所指的“合同”應包括經濟合同、民事合同。其中民事合同既包括債權合同,也包括抵押合同、質押合同、土地使用權轉讓等物權合同,還包括合伙合同、聯營合同、承包合同。但是,其他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贈與、委托等單方的、無償的合同以及行政法上的行政合同、勞務合同等不屬于本罪所指稱的“合同”。

      3.第三種觀點認為,本罪所指之“合同”,包括書面形式的的經濟合同與民事合同{3}。考慮定罪證據的客觀可見性,由于罪刑法定原則的要求,在合同詐騙罪的認定中,協議是可以證明被告人利用的“合同”的證據,合同具有各種各樣的形式,包括書面形式、口頭形式和其他形式(公證形式、鑒證形式),不同形式的合同,在民事訴訟與刑事訴訟中具有舉證難易程度的差異,因此,從證據的客觀可見性要求來說,口頭合同不應成為合同詐騙罪中的“合同”。同時認為,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攝影、錄像等合同形式,也屬于新的書面合同形式。

      4.有學者認為,行政合同亦屬于本罪所指之“合同”{4}。他們認為,行政合同具有行政行為的性質,是一種具體的行政行為,但又產生了傳統的合同制度。利用行政合同進行詐騙侵犯了國家對以合同進行經濟活動的管理制度及國家、集體、個人的合法財產權。此種行為雖沒有對市場經濟秩序造成直接損害,但國家的合法財產權卻因此受到侵犯,所以,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利用行政合同的簽訂、履行,虛構事實、隱瞞真相,騙取行政機關數額較大的財物的行為應認定為合同詐騙罪。

      我們認為,就本罪所指稱的“合同”范圍而言,凡是利用合同進行詐騙的,均可構成本罪。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盡管利用經濟合同進行詐騙犯罪活動現象居于主位,但是,利用勞務合同、行政合同、保管合同、運輸合同等進行犯罪的也屢見不鮮。如果合同詐騙罪僅限于經濟合同的范疇,則不利于對這類犯罪的懲治。所以說,只要符合合同詐騙罪的特征和構成條件的,就應當以本罪論處。當然,刑法中對利用某些特定合同進行詐騙的行為已有明文規(guī)定的則不適用本罪,如利用保險合同詐騙保險金的以保險詐騙罪論處、利用貸款合同詐騙金融機構貸款的以貸款詐騙罪論處。

      就本罪所指稱的“合同”的形式而論,既然《合同法》第十條規(guī)定了合同的形式有三種:即書面形式、口頭形式、其他形式,在現實生活中,利用口頭合同與其他形式合同詐騙的情況也屢見不鮮,所以對利用口頭合同與其他形式合同進行詐騙均可以本罪論處。實踐中,也形成了一些共識,如對于發(fā)生在單位之間、單位與自然人之間的合同詐騙犯罪行為,盡管是口頭或其他合同形式,也應認定為合同詐騙罪;對于發(fā)生在自然人之間的合同詐騙行為通常認定為詐騙罪;對于單位利用合同形式進行貸款詐騙犯罪的行為認定為合同詐騙罪;對于自然人利用合同形式進行貸款詐騙犯罪的行為認定為貸款詐騙罪。

      二、合同詐騙罪與合同糾紛的界限

      合同詐騙罪是目的犯罪,以“非法占有”為目的。本罪中“非法占有目的”是指行為人在利用合同為手段從事詐騙行為時,主觀上存在的意圖使財物脫離合同關系人的控制而進行非法支配以獲取非法利益的心理狀態(tài)。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是區(qū)分本罪與合同糾紛之關鍵所在。合同糾紛是指行為人有履行合同或基本履行合同的誠意,只是由于客觀原因未能履行合同而導致糾紛;合同一方當事人主觀上并無“非法占有目的”。當然,由于支配行為人還并未利用簽訂合同進行詐騙,因而往往使合同詐騙犯罪與合同糾紛交織在一起,難以區(qū)分。到底是合同詐騙罪還是合同糾紛,學界對此有不同看法。

      1.應依行為人簽訂合同時有無履行合同能力來判斷{5}。履行合同的能力是指合同當事人按照法律規(guī)定或合同的規(guī)定,在約定的時間、地點,以約定的方式、標的完成合同約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的能力。如何判斷行為人客觀上有無實際履行合同的能力,學者亦有不同的意見。有學者認為,凡簽訂合同時不具有合同履行能力的,即應認為沒有實際履行能力。這種觀點著重強調簽約的時間性,即行為人訂立合同時有無與合同規(guī)定相一致的商品或勞務交換能力{6}。另一種觀點認為,在簽約時不具有履行合同的條件,但只要有充分依據,能在合同履行期內找到切實可靠的資源或資金等,同樣應認為具備履約能力{7}。我們認為,在司法實踐中,行為人是否具有履行合同的能力應從以下三方面考察:(1)行為人在簽訂合同時即已具有履行合同所需的資金、物資或技術力量;(2)行為人在簽訂合同時雖不具備履約能力,但在合同履行期限內能夠合法地籌劃到履行合同所需資金、物資和技術力量;(3)行為人不能按照合同規(guī)定的時間履行義務時,自己或他人能夠提供足夠擔保,包括代為履行或賠償損失。

      2.應以實際履行能力作為基本出發(fā)點,再結合行為人的履行態(tài)度以及對合同標的物的處理情況等進行行為分析。當然也有無履行能力卻不構成犯罪的例外{8}。行為人在簽約時如果以假面目出現,以虛構的單位或假冒他人的名義訂立合同,即可說明其主觀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這是構成合同詐騙罪的要件之一。

      如果行為人在簽約時以真面目示人,以本單位或本人的名義訂立合同,則應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具有履行合同的誠意。除非遇到不可抗力等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或情形,合同目的實現的可能性極大。二是缺乏履行合同的誠意,行為人在簽訂合同時無中生有,編造虛假事實,又根本沒有對方所需的物資、貨源,卻謊稱有貨,能及時供應;或利用對方的疏忽或不熟悉合同法,伙同對方代表人在合同條款中大做手腳,以合同的合法形式掩蓋騙取對方財物的實質。對于前者一般可認定為合同糾紛,而后者可以定為合同詐騙。

      3.可以從行為人有無履行合同的積極行為、合同不能履行的真正原因、造成損失的真正原因三個方面來判斷{9]。行為人客觀上具有實際履行合同的能力,不實際履行的,同樣構成本罪。行為人履行合同的行為必須與其履行合同的能力成比例,如果行為人具有全部或較大的履行能

      力,但僅以一小部分履行而逃避更大的義務,這表面上是履行合同的行動,但實際上是一種掩人耳目的手段,是為了以少量的付出騙取對方更大的財物。因此,可認定為合同詐騙罪。

      4.應從合同形式和內容的真假以及行為人有無履行合同的實際行動及違約后的態(tài)度來判斷{10}。司法實踐告訴我們,在一般情況下,行為人若有履行合同的誠意,發(fā)現自己違約或者對方違約時,盡管從自身利益出發(fā)可能提出種種解釋,以減輕責任,但是,一般會采用能辯則辯以逃避承擔責任,當無可爭辯時,會承擔違約責任。而有些行為人明知自己違約,不可能履行合同時,往往采取潛逃等方式逃債,使對方無法追回經濟損失,說明其主觀意義上具有騙取財物的故意,對于這種人,可以合同詐騙罪論處。但是,對于那些不得已外出躲債,或者在雙方談判中百般辯解,否認自己違約的,一般不宜認定為合同詐騙罪,而應按照合同糾紛處理。在這一點上,我們認為,應從“合理解釋”與“體現利益”相結合的角度來考察行為人的主觀故意,行為人一再拖延的理由不合理并且不能給對方實際減少損失,就是合同詐騙,而不是合同糾紛。

      5.應看標的物的處置情況{11}。在行為人已經履行了合同義務的情況下,行為人已經合法取得了依法轉移的財產的所有權,當事人對其處分無實際意義。若當事人沒有履行合同義務或只履行一部分合同義務,則當事人對其占有他人財物的處置情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當時的主觀心理態(tài)度。由于具備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主觀故意,因此,行為人一旦非法取得他人財物的控制權,則通常將其全部或大部分任意揮霍,或從事非法活動,償還他人債務,有的則攜款潛逃,根本不打算歸還。

      在考察一種行為是合同詐騙還是合同糾紛時,應從上述五個方面綜合分析,根據不同個案,來判明行為到底是詐騙犯罪還是合同糾紛。

      三、合同詐騙罪與民事欺詐的界限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六十八條規(guī)定:“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欺詐行為?!蔽覈穹ㄉ纤缍ǖ钠墼p行為主要采取了描述性的定義方法,強調客觀行為的方式和性質,而刑法上對合同詐騙罪的描述性強調的是“非法占有目的”與后果,強調主觀惡性與客觀危害性有機統一。欺詐的外延應當大于詐騙,詐騙是一般民事欺詐行為從量變到質變的轉化,轉化的內因來自主觀惡性和客觀危害性后果的進一步增強,以至于大到法律所規(guī)定的觸犯刑律的程度。

      民事欺詐與合同詐騙罪的相同點是:(1)兩者都發(fā)生在經濟交往活動中,都有明確當事人權利義務關系的合同存在,都屬于無效合同;(2)兩者在客觀上都采用了欺騙方法,包括捏造事實、歪曲事實、隱瞞事實真相等,意圖使對方陷入錯誤;(3)兩者都處于不法占有狀態(tài)下,即非法占有對方按合同規(guī)定能交付的“標的物”。盡管兩者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兩者亦有一些不同之處。

      1.主觀目的不同。

      民事欺詐行為的當事人采取欺騙方法,旨在使相對人產生錯誤的認識,作出有利于自己的法律行為,然后通過雙方履行該法律行為,謀取一定的“非法利益”,其實質是牟利;而合同詐騙罪雖然客觀上可引起他人一定民事法律行為的“意思表示”,但行為人并沒有承擔約定民事義務的任何誠意,而是只想使對方履行根本不存在的民事法律關系的“單方義務”,直接非法占有對方財物。因此,可以得出結論:合同詐騙罪是以直接非法占有公私財物為故意內容,而民事欺詐是通過雙方履約來間接獲取非法財產利益{12}。

      2.客觀方面不同。

      合同詐騙罪的行為人以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為目的,從意愿上根本就不具有真正履行合同的任何誠意,所以,一定會采取積極的行為方式來實現自己非法占有目的;在欺騙手段上,通常采用虛構主體或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合同,使用偽造、變造或其他明知不能兌現的票據、單據、憑證或明知不符合擔保法定條件的抵押物、債權文書作為證明或擔保,隱瞞自己的實際履約能力,以先

      履行部分小額合同誘使對方,收受對方給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或擔??詈筇幽涞纫磺惺购贤緹o法履行的欺騙手段。而民事欺詐則是:“當事人采取欺騙方法,旨在使相對人作出有利于自己的法律行為(即發(fā)生、變更、消滅一定的民事法律關系),然后通過雙方履行這個法律行為謀取一定的‘非法利益’,其實質是謀利”{13}。

      3.侵犯的客體和權利屬性不同。

      合同詐騙罪侵犯的是財物所有權,作為犯罪對象的公私財物,并未充當合同設定的權利、義務的體現者,始終是物權的體現者;而民事欺詐行為侵犯的則是債權,即作為侵犯對象的公私財物,是已經進入合同設定的生產、流通領域的權利義務的體現者。

      第二篇:淺論合同詐騙罪與民事欺詐行為的界限

      淺論合同詐騙罪與民事欺詐行為的界限時間:2011-07-06 14:45:00作者:何治安新聞來源:正義網

      一、合同詐騙罪和民事欺詐行為的構成特征

      (一)合同詐騙罪的構成特征

      刑法第224條規(guī)定,合同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采取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像等欺騙手段,騙取對方當事人數額較大的財物的行為。由此可知,合同詐騙罪的主要特征是:1.主觀方面為故意,且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這種故意可以產生于簽訂合同之時,也可以產生于履行合同過程中。2.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在簽訂或履合同過程中,虛構事實,隱瞞真像,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

      3、合同詐騙罪侵害的客體為復雜客體,既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又侵犯了他人的財產所有權。

      4、犯罪主體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單位。這里虛構事實是指行為人捏造根本不存在的事實,騙取對方當事人的信任;隱瞞真像是指行為人故意向對方當事人隱瞞客觀存在的事實,以使對方當事人產生錯誤認識?!皵殿~較大”的起點是:個人犯罪為五千至兩萬元,單位犯罪為五萬至二十元。

      (二)民事欺詐行為的構成特征

      民事欺詐行為是指一方當事人通過欺騙或隱瞞等手段,誘使對方當事人做出錯誤意思表示,侵害對方當事人的合法財產所有權、人身權利或其他權利,從而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的行為。民事欺詐行為有以下構成特征:1.行為人有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故意,包括直故意和間接故意,過失或過錯則不構成詐欺。2.行為人不僅有虛假陳述或者隱瞞事實的行為,而且有騙取或侵害他人權益的作為或不作為。3.不法行為造成實際侵害結果,即造成他人的實際損失。4.欺詐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有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即被詐欺人陷于錯誤而使自己權益受損是由詐欺人的詐欺行為引起的,而不是由于自己疏忽大意所致。

      二、合同詐騙罪和民事詐欺行為的主觀方面

      (一)故意內容的比較

      在合同詐騙罪中,行為人主觀上具有利用簽訂合同達到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這是區(qū)分合同詐騙罪與非罪的界限之一。這里的非法占有,是指以欺騙手段將他人財物轉移到自己控制之下,并以所有人的身份予以保存、使用、收益或處分。在合同詐騙罪中,行為人的詐騙圖謀是利用合同得以實現的。對于合同詐騙罪的行為人而言,簽訂合同的著眼點不在合同本身的履行,而在對合同標的物或定金的不法占有。所以,合同詐騙罪的犯罪故意的內容必須是“非法占有他人財物”。如果行為人主觀上不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那么即使其簽訂、履行合同的行為客觀上具有詐欺的內容,并造成對方當事人財產上較大損失,也不應以合同詐騙罪論,只能承擔相應的民事法律責任。

      在民事欺詐中,當事人采取欺騙方法,旨在使相對人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法律行為,即發(fā)生、變更和消滅一定的民事法律關系,然后通過雙方履行這個法律行為謀取一定的非法利益,其實質是謀利。因此,在欺詐合同中,欺詐人主觀上并無非法占有目的,也無不履行合同的故意,其目的是采取欺詐手段與他人簽訂合同,確立權利義務關系,從履行合同中牟取高于合同義務的利益。當然,侵權法上的欺詐,目的不僅僅限于謀取不法的財產利益。在我國,侵權法上的欺詐行為往往僅指財產欺詐,但在大多數大陸法系國家,侵權法上的欺詐不僅包括侵害他人的財產權,而且包括侵害他人生命、身體、健康、自由等人身權利和其他權利。進一步講,即使是在欺詐侵害他人財產權的行為中,欺詐人的欺詐故意也不限于意圖非法占有相對人的財物,亦有可能僅僅是要使相對人的財產受損。

      可見,如何區(qū)分民事欺詐與合同詐騙,關鍵在于把握行為人是否以非法占有為目的。

      (二)故意形式的比較

      民事欺詐的故意,是指行為人具有故意欺騙他人的意思,即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使被欺詐人陷入錯誤認識,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fā)生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民事欺詐的故意,既可以是直接故意,也可以是間接故意。而合同詐騙罪的主觀故意形式只能是直接故意,不包括間接故意。因為合同詐騙罪作為目的型犯罪,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為實現此目的,他對損害他人財產所有權這一犯罪結果必然持積極追求的態(tài)度。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必然導致對方當事人財物上的損失,而仍然希望這一危害結果的發(fā)生,其心理態(tài)度

      始終是一種直接故意,而不可能對詐騙的結果持放任的態(tài)度。對危害結果的出現持無所謂的態(tài)度,這顯然不符合目的型犯罪的主觀心理特征。

      所以,合同詐騙罪這種目的型犯罪的行為人因其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主觀心理為直接故意,其欺騙行為相應地采取積極的作為方式進行,無論是虛構事實,還是隱瞞真像,都不可能表現為不作為方式,其主觀故意也就不存在間接故意的形式。

      三、合同詐騙罪和民事欺詐行為的客觀方面

      (一)行為方式的比較

      合同詐騙罪的行為人目的在于無償取得他人財物,根本不具有履行合同的誠意,所以其“虛構事實、隱瞞真象”的內容通常是:

      1.虛構合同主體,即以虛構的單位或者冒用他人的名義簽訂合同的行為,這是合同詐騙犯罪中最慣用、最常見的詐騙手段。方式主要有以下情況:一是盜用合法主體的名義與他人簽訂合同。二是捏造根本不存在的主體與他人簽訂合同。三是利用已被撤銷的單位與他人簽訂合同.2.虛設擔保。即以偽造、變造、作廢的票據或者其他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的行為。以偽造、變造、作廢的票據作擔保,是指行為人提供偽造、變造、作廢的票據(匯票、本票、支票等金融票據)支付定金或作為抵押物。以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是指行為人以虛假的證明行為人對房屋等不動產和車輛等動產具有所有權的證明文件,即以自己不享有所有權的財產作抵押物。

      3、設置陷阱。即沒有實際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額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誘騙對方當事人繼續(xù)取得和履行合同的行為。此種詐騙方法最具欺騙性,行為人本身并無履行合同的能力或誠意,卻與他人簽訂合同,先付給小額貨款或少量貨物,制造準備履約的假象,騙出全部貨物或貨款后,就采取推、拖、躲、賴等手段不履行合同的其余義務。

      4、攜款逃匿。即收受對方當事人給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或者擔保的財物后逃匿的。行為人通過合同取得對方的貨款、預付款后直接逃匿,或者取得對方的貨物后立即低價傾銷,將贓款占為己有,逃之夭夭。這種行為本身就足以表明行為人的犯罪故意,其犯罪性質容易認定。

      5、其他方法。(1)虛構合同標的。(2)利用合同制裁條款騙取定金、違約金。(3)取得財物后大肆揮霍的。(4)拆東墻補西墻??梢?,隨著經濟交易形式的多樣化、現代化,會不斷出現新的合同詐騙的手段。

      在民事欺詐中,行為人“虛構事實”通常表現為夸大自己的履約能力,夸大合同標的數量、質量等;“隱瞞真象”則多表現為不告知合同標的物之內在瑕疵,不聲明自己履行合同能力之缺陷等??梢?,雖然在合同詐騙罪與民事欺詐中行為人所簽訂的合同都是欺詐性合同,但是合同詐騙罪的行為人具有無償占有他人財物的故意,因而通常都不會有履行合同的行為,即使有部分履約行為,往往也是以此誘騙對方當事人,以圖占有對方財物。而民事欺詐的行為人獲取不法利益的同時,一般還會承擔合同約定的義務,且其不法利益的取得,多是通過履行一定的合同義務而獲得的。所以,考察行為人是否真實地履行了一定的合同義務,也可以作為區(qū)分合同詐騙罪與民事欺詐行為的限界之一。

      (二)行為人簽訂合同后的態(tài)度

      一般情況下,行為人簽訂合同后,都會為履行合同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按照實際履行的原則去履行合同;在發(fā)生合同糾紛時,也會想方設法采取補救措施或愿意承擔違約責任,這本身也是履行合同的表現。因此,一方當事人收取當事人的財物后,對財物的使用、處置情況,以及不履行合同后對財物的償還情況,也是區(qū)分合同詐騙與民事欺詐的界限之一。

      1、如果行為人將取得的財物全部或大部分用以揮霍,或者從事非法活動、償還他人債務、攜款逃匿等,應認為行為人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其行為構成合同詐騙罪。

      2、如果行為人將取得的財物全部或大部用于合同的履行,即使客觀上未能完全履行合同的全部義務,一般應認定為民事詐欺,不以合同詐騙論。

      3、如果行為人將取得的財物用于自己的其他合法經營活動,當其有積極的履行行為時,應認定為民事欺詐;當其沒有履行行為時,應認定為合同詐騙;但是,行為人雖不履行合同,卻在合同有效期限內將對方財物予以退還,仍應視為民事欺詐。

      4、給對方當事人造成損失后,如果行為人不主動采取補救措施,而是百般推脫責任,或者以“拆東墻補西墻”的辦法還債,或者逃匿的,應認為行為人有詐騙的故意;如果行為人采取了積極的補救措施來減少對方損失,或者表示愿意承擔賠償責任,則不能認為行為人有詐騙的故意。

      四、結論

      總之,要區(qū)分合同中行為屬于刑事詐騙還是民事欺詐,首先要考察行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當然,由于“目的”屬于人的意識領域和主觀心理活動,在認定上存在一定的難度。但同時,“目的”作為行為人意欲實現某種結果的心理態(tài)度,往往對外轉化為客觀的行為,成為“可觸摸的”具體的法律評價的對象。作為有意識的理性的行為人,其主觀心理決定其行為,其行為又能反映其主觀心理狀態(tài)。因而,我們完全可以根據行為人客觀行為的特征,判斷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并以此來認定其行為的性質。

      (作者單位:陜西省洋縣人民檢察院)

      第三篇:合同詐騙罪與民事欺詐行為之比較

      合同詐騙罪與民事欺詐行為之比較

      梁曉旭

      (山西省人民檢察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摘要2合同詐騙與民事欺詐糾紛是兩類既相似又不相同的合同行為。在司法實踐中, 這兩 者往往容易被混淆, 導致許多判決結果存在爭議。因此, 對兩者進行全面分析, 認真把握兩者在行為人主觀故意、客觀表現、履約能力、履行態(tài)度以及取得財物的處置等方面存在的不同, 對于我們分清違法與犯罪的區(qū)別, 更好地懲治違法、打擊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合同詐騙, 民事欺詐, 區(qū)別

      當前, 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fā)展, 經濟主體之間的交往活動日益頻繁, 當事人之間因簽訂、履行合同引發(fā)的糾紛日益增多, 司法機關受理的合同詐騙案件也呈逐年大幅上升趨勢。針對采取部分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手段騙取對方當事人與其簽訂合同的行為, 究竟是民事欺詐還是合同詐騙犯罪? 如何判斷其主觀上具有非法占有故意? 由于現行法律規(guī)定不明確, 導致司法實踐中認定該類案件在罪與非罪問題上存在較大分歧, 出現不同地區(qū)的法院, 甚至同一法院不同的承辦人和合議庭可能就同一案件事實會做出截然不同的兩種判決。因此, 亟需從理論上和實踐上加以探討和解決。

      民事欺詐是指在民事活動中, 一方當事人故意以不真實情況為真實的意思表示, 使對方陷于認識錯誤, 從而達到發(fā)生、變更和消滅一定民事法律關系的不法行為。它與合同詐騙罪的相同點是: 兩者都發(fā)生在經濟交往活動中, 都有明確當事人權利義務關系的合同存在, 兩者在客觀上都采用欺騙方法, 包括捏造、歪曲事實和隱瞞事實真相等, 意圖使對方陷入錯誤;兩者都是在故意的心理狀態(tài)下行/騙, 不存在過失問題;行為人都可能對特定的財物處于不法占有狀態(tài), 即非法占有對方按合同規(guī)定交付的/標的物。由于二者之間有如此的雷同點, 因此明確二者的關系, 是正確區(qū)分罪與非罪的重要保證。筆者認為合同詐騙與民事欺詐有以下幾點不同:

      1.主觀目的不同。

      民事欺詐行為的當事人采取欺騙方法, 旨在使相對人產生錯誤認識, 做出有利于 自己的法律行為, 然后通過雙方履行該法律行為謀取一定時/ 非法利益0, 其實質是牟利, 主觀惡性較合同詐騙行為人的主觀惡性要輕, 只是通過與對方訂立合同, 想占對方的便宜, 在顯失公正的交易中謀取不法利益, 如借雞生蛋者, 還有如夸大履約能力騙簽合同。而合同詐騙罪雖然客觀上可引起他人一定民事法律行為的/ 意思表示0, 但行為人并沒有承擔約定民事義務的誠意, 而是只想使對方履行那個根本不存在的民事法律關系的/ 單方義務。對于合同而言, 簽訂合同的著眼點不在合同本身的履行, 而在對合同標的物或定金的不法占有0其訂立合同的目的并不是去占些對方經濟上的便宜, 而是要非法占有、控制對方的財物。即使在訂立合同時付預付款、搞擔保, 也不過是體現/誠意的煙幕、獲取對方信任的詐術、引誘大魚上鉤的餌料, 財物到手就據為己有, 不再履行合同規(guī)定的義務。因此, 可以得出結論: 合同詐騙罪是以直接非法占有公私財物為故意內容, 而民事欺詐則是通過雙方履約來間接獲取非法的財產利益。

      2.客觀表現不同。

      (1)在行為方式上, 合同詐騙罪都是作偽;而民事欺詐行為則不僅表現為作為, 還有相當一部分表現為不作為。(2)從欺詐的程度看,合同詐騙罪中的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 以及非法占

      有他人財物的行為已達到了一定程度, 需要由刑法來調整;而民事欺詐行為雖然在客觀上也表現為虛構事實或隱瞞事實真相, 但其欺詐行為仍在一定的限度內, 仍應由民事法律來調整。(3)從欺詐內容看, 合同詐騙罪的行為人根本沒有履行合同的能力和實際行動;而民事欺詐行為中仍有民事內容的存在。(4)從欺騙的手段看, 合同詐騙罪的行為人意圖

      利用經濟合同達到騙取錢財的目的, 總是千方百計地冒充合法身份, 如利用虛假的姓名、身份、空白合同書, 虛假的介紹信和授權委托書等, 以騙取對方的信任使行騙得逞;而民事欺詐行為人一般無須假冒合法身份。

      3.履約能力不同。

      簽訂合同能否履行是區(qū)別民事欺詐與合同詐騙的根本區(qū)別。民事欺詐人與受欺

      詐人訂立合同一般是能夠履行合同的, 其后果只是顯失公正。如乘人之危, 以少額支出, 獲得對方的大額財物, 或某種臨時急用, 騙訂合同, 并且承認債權債務關系, 臨時占用對方財物于合法的急迫用途, 能在不長的時間償付債務、理賠等等行為, 屬于能履行合同的民事欺詐。而合同詐騙人訂立合同并無履行的意愿和履行合同的能力, 如前面所講的行為人沒有履行合同的物質條件, 或提供的擔保人在法律上是不合格的, 甚至是假的。結合辦案過程中遇到的情況, 筆者認為對于履約能力應從以下幾方面予以考慮:

      第一, 有完全履約能力, 但行為人自始至終無任何履約行為, 而以欺騙手段讓對方當事人單方履行合同, 占有對方財物, 應認定為合同詐騙罪。

      第二, 有完全履約能力, 但行為人只履行一部分, 如果其不完全履行的目的旨在毀約或避免自身損失或由不可避免之客觀原因造成, 應認定為民事詐欺行為;如果其部分履行意在誘使相對人繼續(xù)履行, 從而占有對方財物, 則應認定為合同詐騙罪。

      第三, 有部分履約能力, 但行為人無任何履約行為, 而以欺騙手段誘使對方履行合同, 占有對方財物, 應認定為合同詐騙罪;反之雖有部分履約行為,但附有積極的履約行為, 即使最后合同未能完全履行, 亦應認定為民事欺詐。

      第四, 簽訂合同時無履約行為, 但事后經過各種努力, 具備了履約能力, 并且有積極的履約能力, 則無論合同最后是否得到完全履行, 亦不構成合同詐騙罪。

      4.履約合同的態(tài)度不同。

      民事欺詐人所簽訂的合同雖然是顯失公正的, 但欺詐人一般能努力履行合同規(guī)定的內容, 以防止夜長夢多, 雞飛蛋打, 不能獲得顯失正的利益。如行為人夸大自己履行合同的能力, 與他人簽訂大于自己履約能力的合同后努力履行合同, 防止因欺詐民事行為無效。而合同詐騙對合同的履行采取消極態(tài)度, 或設連環(huán)騙局拆東墻補西墻, 或長期拖欠不還, 或騙取財物后, 揮霍浪費無法返還等等。

      5.標的物的處置情況不同。

      當事人沒有履行義務或者只履行一部分合同, 則當事人對其占有的他人財物的處置情況, 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當時的主觀心理態(tài)度, 不同的心理態(tài)度, 對合同標的物的處置也必然有所不同。0所以, 當行為人沒有履行合同的原因難以說明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行為是否真實難以斷定時, 可以從對他人財物的處置情況, 認定其主觀上是否有/ 非法占有0 的目的。其一, 如果行為人將取得財物全部或大部分用以揮霍, 或者從事非法活動、償還他人債務、攜款逃匿等, 應認為行為人有非法占有之故意, 其行為構成合同詐騙罪。其二, 如果行為人將取得的財物全部或大部分用于合同的履行, 即使客觀上未能完全履行合同之全部義務, 一般均應認定為民事欺詐, 不宜以合同詐騙論。其三, 如果行為人將取得的財物用于自己合法的經營活動, 當其有積極的履行行為時, 應認定為民事詐欺: 當其沒有履約行為時, 應認定為合同詐騙;但是,行為人雖不履行合同, 卻在合同有效期限內將對方財物予以退還, 仍應視為民事欺詐。

      筆者認為, 在現有法律規(guī)定不很明確的情況下,分合同詐騙罪與民事欺詐的行為, 應

      結合上述情況, 進行綜合的分析、比較后再作出判斷與認定。同時建議最高立法機關或司法機關應參照1996 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詐騙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 并結合近年來司法實踐經驗,盡快制定、出臺關于認定詐騙案件犯罪嫌疑人主觀上有故意非法占有等方面具體的立法或司法解釋。

      參考文獻:

      112夏朝暈.試論合同詐騙罪1J2.法商研究,1997,(4): 78.122熊選國.論利用合同詐騙罪與民事詐騙行為的界限1J2.法學評論, 1990,(1): 41.(作者系山西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

      第四篇:如何區(qū)別合同詐騙罪和民事欺詐行為

      贏了網s.yingle.com 遇到合同糾紛問題?贏了網律師為你免費解惑!訪

      問>>http://s.yingle.com

      如何區(qū)別合同詐騙罪和民事欺詐行為

      核心內容:如何區(qū)別合同詐騙罪和民事欺詐行為?要從主觀目的,客觀方面,履行合同的實際行為,處理所獲財物的方式,產生的法律后果來進行區(qū)別。還有如何判斷非法占有目的。

      一、合同詐騙罪與民事欺詐行為的區(qū)別

      如何區(qū)別合同詐騙罪和民事欺詐?理論上普遍認為,主要應把握如下幾點:

      (1)主觀目的不同。合同詐騙罪的行為人主觀上是以簽訂合同為名,以達到非法占有對方當事人財物的目的,而民事欺詐行為人雖然也有欺詐的故意,但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2)客觀方面不同。民事欺詐雖然在客觀上表現為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但其欺詐行為仍在一定程度內,故仍應由民事法律、政策調整;合同詐騙罪中的虛構已經發(fā)生了質的變化,應由刑法來調整。民事欺詐行為有民事內容存在,合同詐騙罪的行為人根本沒有履行合同的能

      法律咨詢s.yingle.com

      贏了網s.yingle.com 力和實際行為。

      (3)履行合同的實際行為不同。合同詐騙中行為人根本無履行誠意,客觀上不作履行合同的任何積極努力,或者是履行小部分而騙取大部分財物;而民事欺詐行為,行為人有履行合同的誠意,能夠雖有可能無法完全履行,但能作各種努力。

      (4)對所獲財物的處理方式不同。合同詐騙中,行為人拿到對方當事人財物后,或攜款潛逃,或是揮霍浪費,根本不想履行合同或將財物歸還對方;而民事欺詐中,行為人在取得財物后,多用于購買生產資料,為履行合同創(chuàng)造條件。

      (5)產生的法律后果不同。合同詐騙罪承擔刑事責任,而民事欺詐承擔民事責任。

      通過上述列舉,筆者認為,只有在確定行為人有無非法占有目的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確定客觀行為和客體的性質。因此,只有主觀上有無非法占有的目的才是合同詐騙罪和民事欺詐行為區(qū)別的關鍵所在。

      二、非法占有目的的判斷與認定

      怎樣判斷行為人主觀上是否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呢?比如說,行為人甲以虛構的單位或者冒用他人名義的手段與他人簽訂合同,但并無非法

      法律咨詢s.yingle.com

      贏了網s.yingle.com 占有對方財物的目的,而乙蓄意騙取他人錢財,同樣也是通過虛構主體的方法與他人簽訂合同,對此如何能從所謂“刑法規(guī)定的欺詐手 筆者認為,非法占有目的的判斷,涉及到司法推定的問題。參照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詐騙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并結合近年來司法實踐經驗,在通過推定判斷行為人有無非法占有目的的時候,應全面綜合考察行為人簽訂合同時的履約能力和擔保真?zhèn)?,履行合同中有無履約實際行動,對合同的履行情況、未履行合同的原因以及事后行為人的態(tài)度等等方面的因素。一般情況下,只要行為人簽訂、履行合同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就可以認定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1)根本沒有履行合同的能力或者故意夸大自己履行合同的能力,騙取對方當事人的信任與自己簽訂合同;合同簽訂后又不積極努力設法創(chuàng)造履約條件履行合同以避免對方經濟損失的。實踐中,有的行為人在無履行能力的情況下與他人騙簽了合同,在履約期滿后仍不為履約作絲毫努力,或者在有完全、大部分履約能力的條件下只作出小部分的努力,或者只是消極地等待機會履約;有的甚至是為敷衍對方當事人而假裝努力履約。對這種情況推定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準確率很高。

      (2)在采取欺騙手段簽約的起初只是為了解決一時資金困難,以暫時獲取周轉資金,但在有能力歸還資金的情況下卻久拖不還。

      法律咨詢s.yingle.com

      贏了網s.yingle.com

      (3)合同簽訂后,經支付部分貨款、開始履行合同為誘餌,騙取全部貨款后,在合同規(guī)定的期限內或者雙方約定的付款期限內,無正當理由拒不支付其余貨款的。

      (4)通過簽訂合同獲取對方當事人交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定金或保證金后,揮霍浪費,致使上述款物無法返還的。

      (5)未履行義務前將對方當事人貨物、貨款、預付款、定金或保證金加以使用、處分,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

      (6)收到對方貨款、預付款、定金或保證金后,不按合同約定內容履行合同,如組織約定貨源、提供約定服務等,而是用于炒股或者其他風險投資的。

      (7)因違約給對方造成經濟損失被民事裁判確定繼續(xù)履行合同義務或賠償對方損失后,或者在人民法院強制執(zhí)行其財產時,隱藏、轉移財產或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的。

      (8)為應付對方當事人索取債務,采用“拆東墻補西墻”的方法又與他人簽訂合同籌措資金,以后騙簽合同所獲得貨物、貨款、預付款、定金或保證金歸還前次貨款的,等等。

      法律咨詢s.yingle.com

      贏了網s.yingle.com

      之所以說具備上述情形之一的,在“一般情況下”可以認為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是因為主觀目的的推定內含未知因素;如果行為人有可以推翻“非法占有”之推定的充分證據(反證),應不予認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 民事訴訟需要哪些花費

      http://s.yingle.com/y/bs/1053066.html

      ? 民事判決和裁定之間有什么不同

      http://s.yingle.com/y/bs/1053065.html

      ? 找律師寫勞動糾紛起訴書要多少錢 http://s.yingle.com/y/bs/1053064.html

      ? 想尋求法律援助找哪個部門

      http://s.yingle.com/y/bs/1053063.html

      ? 利息是否單獨適用訴訟時效

      http://s.yingle.com/y/bs/1053062.html

      ? 檢察機關法律援助案件辦理程序

      http://s.yingle.com/y/bs/1053061.html

      ? 欠債民事訴訟書利息部分如何寫

      http://s.yingle.com/y/bs/1053060.html

      ? 因環(huán)境污染損害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幾年 http://s.yingle.com/y/bs/1053059.html

      法律咨詢s.yingle.com

      贏了網s.yingle.com ? 申請強制執(zhí)行案件立案須知

      http://s.yingle.com/y/bs/1053058.html

      ? 訴訟費中民事訴訟立案金額是多少 http://s.yingle.com/y/bs/1053057.html

      ? 外籍學生申請市法律援助的條件

      http://s.yingle.com/y/bs/1053056.html

      ? 發(fā)院起訴了是不是就會被判刑

      http://s.yingle.com/y/bs/1053055.html

      ? 欠條多長時間可以起訴

      http://s.yingle.com/y/bs/1053054.html

      ? 企業(yè)破產清算訴訟主體是誰

      http://s.yingle.com/y/bs/1053053.html

      ? 最高法廢止一批行政訴訟司法解釋:10月1日起生效 http://s.yingle.com/y/bs/1053052.html

      ? 眉山無償法律援助的申請條件

      http://s.yingle.com/y/bs/1053051.html

      ? 憲法規(guī)定(2018)我國的人民法院是什么機關 http://s.yingle.com/y/bs/1053050.html

      ? 民事訴訟的律師費收費標準(2018年)是什么樣的 http://s.yingle.com/y/bs/1053049.html

      ? 怎么認定民事訴訟再審有新證據

      http://s.yingle.com/y/bs/1053048.html

      法律咨詢s.yingle.com

      贏了網s.yingle.com ? 提交民事訴訟要多久開庭

      http://s.yingle.com/y/bs/1053047.html

      ? 在需要法律援助時該準備哪些材料,怎么申請 http://s.yingle.com/y/bs/1053046.html

      ? 民間借貸民事訴狀范本

      http://s.yingle.com/y/bs/1053045.html

      ? 內部行政行為是否可以提請訴訟

      http://s.yingle.com/y/bs/1053044.html

      ? 民事案件受理通知書拿到多久開庭 http://s.yingle.com/y/bs/1053043.html

      ? 交通事故走民事訴訟需要交警出具什么 http://s.yingle.com/y/bs/1053042.html

      ? 起訴還錢需要多少錢

      http://s.yingle.com/y/bs/1053041.html

      ? 法律援助審查時間是多久

      http://s.yingle.com/y/bs/1053040.html

      ?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先審什么,具體是怎么審理的 http://s.yingle.com/y/bs/1053039.html

      ? 法官退休后可以申辦律師資格證嗎 http://s.yingle.com/y/bs/1053038.html

      ? 民事訴訟的裁決種類具體有哪些

      http://s.yingle.com/y/bs/1053037.html

      法律咨詢s.yingle.com

      贏了網s.yingle.com ? 民間借貸先公告還是先起訴

      http://s.yingle.com/y/bs/1053036.html

      ? 新刑訴對未成年被害人法律援助有什么規(guī)定(2018)嗎 http://s.yingle.com/y/bs/1053035.html

      ? 刑事案件審查起訴階段期限

      http://s.yingle.com/y/bs/1053034.html

      ? ? 怎么起訴負債人 http://s.yingle.com/y/bs/1053033.html 民事訴訟證據的構成要

      件有哪些

      http://s.yingle.com/y/bs/1053032.html

      ? 申請法律援助的條件是什么,外地起訴可以法律援助嗎 http://s.yingle.com/y/bs/1053031.html

      ? 人在外地怎么委托律師

      http://s.yingle.com/y/bs/1053030.html

      ? 關于申請國家賠償立案是什么規(guī)定(2018)http://s.yingle.com/y/bs/1053029.html

      ? 法律援助異議處理是什么樣子的,怎么辦理申請 http://s.yingle.com/y/bs/1053028.html

      ? 民事訴訟管轄法院的具體劃分

      http://s.yingle.com/y/bs/1053027.html

      ? 與單位有訴訟期間單位是否可以解聘 http://s.yingle.com/y/bs/1053026.html

      法律咨詢s.yingle.com

      贏了網s.yingle.com ? 法院起訴后欠錢人不還會坐牢嗎

      http://s.yingle.com/y/bs/1053025.html

      ? 法律援助免起訴費用的情形有哪些,該如何申請 http://s.yingle.com/y/bs/1053024.html

      ? 法律援助的概念是什么

      http://s.yingle.com/y/bs/1053023.html

      ? ? 相對不起訴條件 http://s.yingle.com/y/bs/1053022.html 民事訴訟管轄

      權異議時

      間是多久

      http://s.yingle.com/y/bs/1053021.html

      ? 民間法律援助的程序是什么

      http://s.yingle.com/y/bs/1053020.html

      ? 要債5000起訴費多少

      http://s.yingle.com/y/bs/1053019.html

      ? 私人法律顧問合同范本2018 http://s.yingle.com/y/bs/1053018.html

      ? 申請法律援助要收費嗎

      http://s.yingle.com/y/bs/1053017.html

      ? 涉外民事訴訟管轄級別管轄范圍是什么 http://s.yingle.com/y/bs/1053016.html

      ? 民事訴訟二審組成人員都有誰,二審的程序又是什么樣子的 http://s.yingle.com/y/bs/1053015.html

      法律咨詢s.yingle.com

      贏了網s.yingle.com ? 民事訴訟優(yōu)先調解的程序是什么

      http://s.yingle.com/y/bs/1053014.html

      ? 對受援人撤銷法律援助的情形有哪些 http://s.yingle.com/y/bs/1053013.html

      ? 民事訴訟抗辯權有哪些

      http://s.yingle.com/y/bs/1053012.html

      ? 申請法律援助需要多久時間,都需要什么材料 http://s.yingle.com/y/bs/1053011.html

      ? 申請國家賠償案件能上訴么

      http://s.yingle.com/y/bs/1053010.html

      ? 房屋拆遷賠償行政訴狀

      http://s.yingle.com/y/bs/1053009.html

      ? 人民法院據以執(zhí)行的法律文書有哪些 http://s.yingle.com/y/bs/1053008.html

      ? 案外人提出的財產保全異議要怎么處理 http://s.yingle.com/y/bs/1053007.html

      ? 環(huán)境污染訴訟評估時間最長是多久 http://s.yingle.com/y/bs/1053006.html

      ?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的傷殘賠償金如何計算 http://s.yingle.com/y/bs/1053005.html

      ? 找法律援助律師的程序是什么

      http://s.yingle.com/y/bs/1053004.html

      法律咨詢s.yingle.com

      贏了網s.yingle.com ? 交通事故認定行政訴訟

      http://s.yingle.com/y/bs/1053003.html

      ? 探視權起訴要多少錢,如何強制執(zhí)行 http://s.yingle.com/y/bs/1053002.html

      ? 警方遺失物品多少錢立案

      http://s.yingle.com/y/bs/1053001.html

      ? 找律師發(fā)律師涵多少錢

      http://s.yingle.com/y/bs/1053000.html

      ? 民事訴訟賠償金納稅范圍是什么

      http://s.yingle.com/y/bs/1052999.html

      ? 民事訴訟的法定條件是什么

      http://s.yingle.com/y/bs/1052998.html

      ? 信息公開行政訴訟審判中的問題有哪些 http://s.yingle.com/y/bs/1052997.html

      ? 法律援助的情形三大類是什么

      http://s.yingle.com/y/bs/1052996.html

      ? 常年法律顧問合同模板是什么樣子的 http://s.yingle.com/y/bs/1052995.html

      ? 法院不通知預交上訴費怎么辦

      http://s.yingle.com/y/bs/1052994.html

      ? 法律援助可以自己定律師嗎

      http://s.yingle.com/y/bs/1052993.html

      法律咨詢s.yingle.com

      贏了網s.yingle.com ? 集資詐騙法院開庭程序的具體內容 http://s.yingle.com/y/bs/1052992.html

      ? 戀愛時借錢給男友分手后能否要回 http://s.yingle.com/y/bs/1052991.html

      ? 欠賬還不上法院起訴會每年拘留http://s.yingle.com/y/bs/1052990.html

      15天嗎

      ? 國際民事訴訟管轄權沖突的解決方式有哪些 http://s.yingle.com/y/bs/1052989.html

      ? 去法院拿起訴書會被收監(jiān)嗎

      http://s.yingle.com/y/bs/1052988.html

      ? 民事訴訟法中司法鑒定的規(guī)定(2018)存在的問題 http://s.yingle.com/y/bs/1052987.html

      ? 法律援助的主體有哪些

      http://s.yingle.com/y/bs/1052986.html

      ? 農村房屋分割起訴書

      http://s.yingle.com/y/bs/1052985.html

      ? 找個處理交通事故的律師需要多少錢 http://s.yingle.com/y/bs/1052984.html

      ? 民事訴訟中放棄部分訴訟請求可以嗎 http://s.yingle.com/y/bs/1052983.html

      ? 借貸糾紛民事訴訟程序是什么樣子的 http://s.yingle.com/y/bs/1052982.html

      法律咨詢s.yingle.com

      贏了網s.yingle.com ?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書書寫格式http://s.yingle.com/y/bs/1052981.html

      2018 ? 民事訴訟當事人不服一審判決怎么辦 http://s.yingle.com/y/bs/1052980.html

      ? 要起訴借錢人過程書寫格式2018 http://s.yingle.com/y/bs/1052979.html

      ? 個人民事訴訟開庭需要什么材料

      http://s.yingle.com/y/bs/1052978.html

      ? 因環(huán)境污染引起的民事訴訟時效是多久 http://s.yingle.com/y/bs/1052977.html

      ? 派遣員工勞動訴訟怎樣解決

      http://s.yingle.com/y/bs/1052976.html

      ? 免費法律援助的條件是什么

      http://s.yingle.com/y/bs/1052975.html

      ? 中國法律援助的特征都有哪些

      http://s.yingle.com/y/bs/1052974.html

      ? 債務糾紛起訴法院多久立案

      http://s.yingle.com/y/bs/1052973.html

      ? 法律援助是什么單位設立的,援助范圍是什么樣子的 http://s.yingle.com/y/bs/1052972.html

      ? 民事訴訟二審敗訴后可以再上訴嗎,再審的條件有哪些 http://s.yingle.com/y/bs/1052971.html

      法律咨詢s.yingle.com

      贏了網s.yingle.com ? 民事訴訟敗訴強制執(zhí)行的方式有哪些 http://s.yingle.com/y/bs/1052970.html

      ? 在我國法律援助分為哪類

      http://s.yingle.com/y/bs/1052969.html

      ? 行政案件上訴答辯期是多久

      http://s.yingle.com/y/bs/1052968.html

      ? 法院怎么判民事刑事輕傷二級

      http://s.yingle.com/y/bs/1052967.html

      法律咨詢s.yingle.com

      第五篇:合同詐騙罪與民事詐欺行為界限分析

      合同詐騙罪與民事詐欺行為界限分析

      來源: 作者:

      齊章安 周少華 日期:10-05-21

      合同詐騙罪因其犯罪手段的特殊性(利用合同),它侵害的不只是他人財產所有權,更重要的是它直接或間接地危害了市場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也就是說,在合同詐騙罪所侵犯的復雜客體中,市場經濟秩序才是主要客體?,F行刑法實施以前,對于利用合同進行詐騙的犯罪行為,是以詐騙罪論處的。而詐騙罪屬于侵犯財產罪,將利用合同進行詐騙的犯罪以詐騙罪論處,顯然罪刑不相適應,不利于打擊該類犯罪。有鑒于此,修訂后的現行刑法典專條規(guī)定了合同詐騙罪,并將其列入“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一

      章,給該罪一個科學的定位。

      現行刑法雖然為懲治合同詐騙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據,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如何正確區(qū)分合同詐騙罪與合同糾紛中的民事詐欺行為,卻是應當特別注意的問題。如果不能正確區(qū)分此兩種不同的行為,勢必帶來如下惡果:要么將合同詐騙罪定性為民事詐欺行為,從而輕縱了罪犯;要么將合同中的民事詐欺行為認定為合同詐騙罪,錯誤追究當事人的刑事責任。更有甚者,有些法官混淆兩種不同性質的行為之間的界限,在處理合同糾紛案件中,當有詐欺行為的當事人難以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時,竟轉而以合同詐騙罪追究其刑事責任,在不同性質的法律責任之間亂點鴛鴦。因此,本文試圖從理論上對合同詐騙罪與民事詐欺行為進行比較分析,以期對司法實踐中正確區(qū)分此兩種行為有所啟迪。

      一、合同詐騙罪和民事詐欺行為的構成特征

      犯罪構成是刑事法律規(guī)定的、決定某一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而為成立犯罪所必需的客觀要件和主觀要的有機整體(注:蘇惠漁主編:《刑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80頁。)。它解決的是犯罪的形成及法定條件問題,可以為犯罪概念所揭示的本質及其特征提供具體的界定尺度。同樣,民事詐欺行為的構成要件,亦為詐欺成立與否提供了評判標準。所以,欲明辨合同詐騙罪與民事詐欺行為之不同,須從比較兩者之構成入手。

      (一)合同詐騙罪的構成特征

      根據刑法第224條的規(guī)定,合同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采取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象等欺騙手段,騙取對方當事人數額較大的財物的行為。由此可知,合同詐騙罪的主要特征是:1.合同詐騙犯罪即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又侵犯了他人的財產所有權,所以,它侵害的客體為復雜客體。2.本罪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在簽訂或履合同過程中,虛構事實,隱滿真象,騙取對方當事人數額較大的財物的行為。這里虛構事實是指行為人捏造根本不存在的事實,騙取對方當事人的信任;隱瞞真象是指行為人故意向對方當事人隱瞞客觀存在的事實,以使對方當事人產生錯誤認識。刑法第224 條在總結司法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將合同詐騙罪的行為人通常采用的欺騙手段概括為如下幾種:(1)以虛構的單位或者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合同的;(2)以偽造、變造、作廢的票據或者其他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的;(3)沒有實際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額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誘騙對方當事人繼續(xù)簽訂和履行合同的;(4)收受對方當事人給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或者擔保財產后逃匿的;(5)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以其他方法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的。當然,無論行為人采取上述何種欺騙手段,只有當其詐騙財物的數額較大時,才構成犯罪。至于“數額較大”的起點是多少,尚有待于司法解釋做出規(guī)定;一般認為,根據合同詐騙罪的特點,其“數額較大”的起點應高于普通詐騙罪(注:參見夏朝暉:《試論合同詐騙罪》,載《法商研究》1997年第4期,第77頁;呂敏:《合同詐騙犯罪的認定》,載《法學》1994年第4期,第 18頁。)。3.本罪的犯罪主體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單位。4.本罪的主觀方面為故意,且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這種故意可以產生于簽訂合同之時,也可以產生于

      履行合同過程中。

      (二)民事詐欺行為的構成特征

      民事詐欺依詐欺行為是否構成侵權為標準,分為法律行為制度中的詐欺和侵權法上的詐欺。法律行為制度中的詐欺是指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的行為。此種詐欺即所謂狹義的民事詐欺。廣義的民事詐欺除表示行為中的詐欺外,還包括侵權法上的詐欺。侵權法上的詐欺,是指行為人通過欺騙或隱瞞等手段,故意從事的不法侵害他人生命、身體、健康、自由、所有權或其他權利者,對被害人負損害賠償責任的行為。狹義的民事詐欺主要涉及到行為的效力問題,侵權法上的詐欺則主要涉及到行為的違法責任問題(注:參見竺琳:《民事詐欺制度研究》,載《民商法論叢》第9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485頁。)。由于本文的目的所在,在此應考察廣義的民事詐欺之構成特征。根據各國司法實踐,構成侵權法上的詐欺須具備以下法律要件:1.行為人須有侵害他人權益的故意,過失過錯則不構成詐欺。這里的故意既包括直故意,也包括間接故意。2.行為人不僅須有虛假陳述或者隱瞞事實的行為,而且須有騙取或侵害他人權益的作為或不作為。行為人以作為方式虛構事實、變更事實,從而使對方當事人陷于錯誤認識的行為,即是詐欺之直接故意的表現形式;行為人不履行契約上或交易習慣上之告知義務而故意隱瞞事實真象,致使對方當事人陷于錯誤、加深錯誤或保持錯誤的不作為,則與間接故意相聯系。3.該不法行為須造成實際侵害后果,即造成他人的實際損失。因為侵權法上的規(guī)定著眼于令詐欺人承擔賠償責任,以彌補受害人遭受的實際損實,故有此要件的要求。而狹義的民事詐欺則以導致受詐欺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為終結,法律上并不要求行為有造成他人財產損失的事實。4.詐欺行為與損害后果間須有因果關系。即被詐欺人陷于錯誤而使自己權益受損是由詐欺人的詐欺行為引起的,而不是由于自己疏忽大意所致(注:參見竺琳:《民事詐欺制度研究》,載《民商法論叢》第9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502頁。)。

      由以上合同詐騙罪與民事詐欺的概念及特征可以看出,此兩種行為有很多相似之處,如行為人的主觀心理態(tài)度都是故意,客觀方面都是以虛構事實或隱瞞真象的方法欺騙他人。但它們畢竟是兩種不同性質的違法行為,具有不同性質的規(guī)定性。試比較如下:

      二、合同詐騙罪與民事詐欺行為主觀方面之差異

      合同詐騙罪與民事詐欺行為之主觀方面均為故意,但是兩者之“故意”又并非完全相

      同,它們在內容與形態(tài)上均有不同之處: 合同詐騙罪與民事詐欺行為界限分析

      來源: 作者:

      齊章安 周少華 日期:10-05-21

      (一)“故意”之形態(tài)差異

      民事詐欺之故意,是指行為人具有故意欺騙他人的意思,即行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使被詐欺人陷入錯誤認識,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fā)生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民事詐欺之故意,即可以表現為直接故意,也可以表現為間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詐欺行為會導致相對人陷于錯誤并為錯誤意思表示,卻希望這種結果發(fā)生;而“間接故意的詐欺主要表現為行為人對某一重要事實輕率地作出陳述而不考慮其真假,以致相對人相信了實際上為虛假的陳述,并作出意思表示。此種欺詐的特征在于行為人并不考慮其真假尚未確定的陳述可能會給相對人造成的影響,行為人對其行為在主觀上采取了一種放任自流或無所謂的態(tài)度”(注:參見竺琳:《民事詐欺制度研究》,載《民商法論叢》第9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488頁。)。間接故意構成的詐欺在大陸法系國家雖尚未被重視,但在英美法系國家,則認為行為人作出其本人都不知其真實性可靠與否的陳述將足以阻礙對方當事人真實意思的表示(注:參見:《牛津法律大辭典》“詐欺”條,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年版,第350頁。),應認定為詐欺性陳述。為了有效地保護交易安全,徹底貫徹民法之誠實信用原則,間接故意應被視為民事之詐欺故意。

      關于合同詐騙罪的主觀方面之具體表現形式,刑法學界存在不同的觀點。有一種觀點認為,合同詐騙罪主觀方面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兩種形式,并認為在如下情形,行為人的主觀心理態(tài)度應屬間接故意:“行為人在簽訂合同時,對自己是否有履行合同的能力尚無把握,而把履行合同的能力寄托在將來的時運上。合同簽訂后,先將對方的定金、預付款據為己有,然后對合同抱著漠不關心,聽之任之的態(tài)度,有辦法履行就履行,沒有辦法履行就不履行。如果實際上最后沒有履行合同,而是把到手的財物非法占有??”(注:夏朝暉:《試論合同詐騙罪》,載《法商研究》1997年第4期,第78頁。)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合同詐騙罪的主觀方面只可能是直接故意,不包括間接故意(注:梁華仁、張先中:《略論合同詐騙罪的幾個問題》,載《政法論壇》1999年第1 期,第72頁;另參見劉斌:《民刑法上詐欺之比較》,載《法律科學》1989年第5期,第59頁。)。我們同意后一種觀點。因為合同詐騙罪作為目的型犯罪,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為實現此目的,他對損害他人財產所有權這一犯罪結果必然持積極追求的態(tài)度。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必然導致對方當事人財物上的損失,而仍然希望這一危害結果的發(fā)生,其心理態(tài)度始終是一種直接故意,而不可能對詐騙的結果持放任的態(tài)度。因為“就被放任的結果而言,行為人主觀上既無想要實現的目的,客觀上也無積極的行為”(注:梁華仁、張先中:《略論合同詐騙罪的幾個問題》,載《政法論壇》1999年第1期,第72頁;另參見劉斌:《民刑法上詐欺之比較》,載《法律科學》1989年第 5期,第59頁。),對危害結果的出現持無所謂的態(tài)度,這顯然不符合目的型犯罪的主觀心理特征。上述前一種觀點的持有者所列舉的所謂間接故意的情形,行為人實際上只是對合同的履行與否采取漠不關心、聽之任之的態(tài)度,而并非對非法占有他人財物導致他人財物損失這一結果持放任態(tài)度。如果他對損害結果也持放任心態(tài),說明他對能否將對方財物據為己有并不關心,又怎能說他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呢?其實,這里所謂間接故意的情形,根本不具有刑事詐騙的性質。因為“有辦法履行就履行,沒有辦法履行就不履行”的態(tài)度,表明行為人雖不愿意積極履行合同,但也不能說行為人有騙取對方財物的目的。此時只能引兩種民事法律后果:一是該詐欺性合同無效,對方當事人可要求宣布該合同無效或要求變更合同內容;二是行為人應退還定金、預付款,賠償對方當事人遭受的損失??梢姡g接故意只能構成民事詐欺,而不可能構成刑事詐騙。一般認為,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希望通過實施行為實現某種危害結果的心理態(tài)度”,根據這一定義不難看出,犯罪目的僅存于直接故意中(注:蘇惠漁主編:《刑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70頁。)。所以,合同詐騙罪這種目的型犯罪不可能存在間接故意的形式。退一步講,即使最后沒有履行合同,行為人把已到手的財物非法占有,并且拒不退還時,也只能構成刑法第270條之侵占罪,而不應構成合同詐騙罪。我們不能以合同實際沒有履行這一結果,來推斷行為人必然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

      (二)“故意”之內容差異

      在合同詐騙罪中,行為人必須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坝袩o此種目的,是區(qū)分合同詐騙罪與非罪的界限之一”(注:曹子丹、侯國云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精解》,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09頁。)。所謂非法占有,是指以違法方法(具體到本罪,是指以欺騙手段)將他人財物轉移到自己控制之下,并以所有人自居予以保存、使用、收益或處分。就普通詐騙罪來說,因其屬于侵犯財產罪,以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為目的是其顯著特征;而合同詐騙罪在現行刑法中雖被歸入與普通詐騙罪完全不同的類罪,但它仍具有詐騙罪的這一主觀特征。它們侵犯的客體有所不同,只是由于犯罪手段不同引起的,而并非它們的主觀方面有所不同引起的。在合同詐騙罪中,行為人的詐騙圖謀是利用合同得以實現的?!皩τ诤贤p騙罪的行為人而言,簽訂合同的著眼點不在合同本身的履行,而在對合同標的物或定金的不法占有?!?注:夏朝暉:《試論合同詐騙罪》,載《法商研究》1997年第4 期,第78頁。)所以,合同詐騙罪之犯罪故意的內容必須是“非法占有他人財物”。如果行為人主觀上不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那么即使其簽訂、履行合同的行為客觀上具有詐欺的內容,并造成對方當事人財產上較大損失,也不應以合同詐騙罪論,只能承擔相應的民事

      法律責任。

      就民事詐欺來說,行為人之詐欺故意包括如下幾層故意:(1)使相對人陷于錯誤的故意;(2)使相對人依其錯誤而為不真實意思表示的故意;(3)詐欺人使自己或第三人因詐欺行為而獲得財產上的利益或使相對人遭受損失的故意。同時具備以上三層故意,即構成侵權法上之民事詐欺。但是,法學界大多數觀點認為,不必具有第三層故意,只要具備前兩層故意即可成立詐欺故意(注:參見梁慧星著:《民法總論》,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70頁;竺琳:《民事詐欺制度研究》,載《民商法論叢》第9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487頁。)。《歐洲合同法原則》第4:107條第二項規(guī)定:“如果一方當事人的表示或者不揭示系意在欺騙,它即為欺詐性的?!笨梢娭灰p欺人的行為妨礙了他人自由進行意思表示,不論是否旨在取得財產上的不法利益,都可構成狹義上的民事詐欺。雖然構成侵權法上之詐欺必須要求行為人有上述第三層故意,但是無第三層故意,亦不影響詐欺之成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65條規(guī)定:“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做出錯誤意思表示的,可以定為欺詐行為?!庇纱艘?guī)定看,我國司法實踐中,構成詐欺行為亦以具備上述前兩層故意為已足??梢?,合同詐騙罪之犯罪故意要求行為人必須具有非法取得他人財物的目的,而民事詐欺之詐欺故意則不必要求行為人有此目的。即便是侵權法上的詐欺,其“故意”的內容要求行為人須具有追求某種目的之故意,但這種目的卻不限于取得財產上的不法利益。雖然在我國以及我國臺灣地區(qū)的司法實踐中,侵權法上的詐欺行為往往僅指財產詐欺(注:參見史尚寬:《民法總論》,臺北正大印書館1980年版,第381頁。),但在大多數大陸法系國家,侵權法上的詐欺不僅包括詐欺侵害他人的財產權,而且包括詐欺侵害他人生命、身體、健康、自由等人身權利和其他權利。進一步講,即便是在詐欺侵害他人財產權的行為中,詐欺人之詐欺故意也不限于意圖非法占有相對人的財物,亦有可能僅僅是欲使相對人的財產受損。

      三、合同詐騙罪與民事詐欺行為客觀方面之差異

      合同詐騙罪與合同中的民事詐欺行為之客觀方面概括起來講,都是為實現某種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實施了虛構事實、隱瞞真象的行為。但是,二者虛構事實、隱瞞真

      象的形式是不同的。

      (一)欺騙內容之不同

      合同詐騙罪的行為人目的在于無償取得他人財物,根本不具有履行合同的誠意,所以其“虛構事實、隱瞞真象”的內容通常是:1.虛構主體,以根本不存在的單位名義與他人簽訂合同;2.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合同;3.使用偽造、變造或者無效的單據、介紹信、印章或者其他證明文件;4.使用明知不能兌現的票據或者其他結算憑證作為合同履行的擔保;5.使用明知不符合擔保條件的抵押物、債權文書等作為合同履行的擔保;6.隱瞞自己無履行合同能力的事實;7.隱瞞自己不欲履行合同的意思;等??傊?,采取上述欺騙手段簽訂的合同通常根本無法履行,或者能夠履行行為人也不會去履行。

      在民事詐欺中,“當事人采取欺騙方法,旨在使相對人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法律行為(即發(fā)生、變更和消滅一定的民事法律關系),然后通過雙方履行這個法律行為謀取一定的‘非法利益’,其實質是謀利”(注:熊選國:《論利用合同詐騙犯罪與民事詐欺行為的界限》,載《法學評論》1990年第1期,第44頁。)。因此,在詐欺性合同中,詐欺人并無不履行合同的故意,而只是用欺騙手段或不履行告知義務致使合同違反公平交易原則,為自己謀取高于合同義務之利益。基于此,民事詐欺之“虛構事實”通常表現為行為人夸大自己的履約能力,夸大合同標的數量、質量等:“隱瞞真象”則多表現為不告知合同標的物之內在瑕疵,不聲明自己履行合同能力之缺陷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民事詐欺中,詐欺人甚至也可以用沉默的方式為詐欺行為。單純的沉默雖然不構成詐欺,但大陸法系認為,如果在法律上、契約上、交易習慣上有告知義務時,沉默而不告知則應構成詐欺(注:參見梁慧星著:《民法總論》,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70頁。)。

      (二)欺騙行為方式之不同

      合同詐騙罪的行為人因其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主觀心理為直接故意,所以其欺騙行為相應地采取積極的作為方式進行,無論是虛構事實,還是隱瞞真象,都不可能表現

      為不作為方式。

      民事詐欺行為主觀方面既包括直接故意,也包括間接故意,因而其行為方式可以是作為,也可以是不作為。尤其是間接故意的情形,其行為方式多表現為不作為。不履行告知義務即

      可構成詐欺,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四、司法實踐中合同詐騙罪與民事詐欺行為之具體認定

      上文我們從比較其構成特征入手,為區(qū)分合同詐騙罪與民事詐欺行為之不同提供了一些理論上的認識標準。但是理論畢竟比較概括和抽象,不易作為司法實踐中的操作標準。比如合同詐騙罪,最突出的特征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但是究竟據以何種事實和理由認定行為人的行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則存在一定的難度。因為“目的”屬于人的意識領域,是人的主觀心理活動,我們只能通過行為人的行為對其加以把握。下面,我們結合司法實踐中合同詐欺行為的不同表現形式,探討如何對行為進行定性。

      (一)欺詐行為人主觀心理的客觀表征及其行為性質的認定

      人的主觀心理活動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又并非完全不可把握。目的作為行為人意欲實現某種結果的心理態(tài)度,它只有外化為客觀的行為,才能成為法律評價的對象。作為有意識的理性的人,其主觀心理決定其行為,其行為又能反映其主觀心理狀態(tài)。因而,我們完全可以根據行為人之行為特征,判斷合同詐欺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并以此來對其行為進行定性。我們認為,認定一合同詐欺行為具有刑事違法性還是民事違法性,首先應以刑法第224 條所例舉的五種情形加以判斷,這不僅是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要求,而且刑法第224 條所列舉的幾種情形正是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目的的典型行為特征。此外,應考慮以下因素進行認定(注:以下各種因素均設定在行為人簽訂、履

      行合同過程中有欺騙行為的場合。):

      1.行為人的履約能力。行為人的履約能力可分為完全履約能力、部分履約能力和無履約能力三種情形,應分別不同情況加以認定:(1)有完全履約能力,但行為人自始至終無任何履約行為,而以欺騙手段讓對方當事人單方履行合同,占有對方財物,應認定為合同詐騙罪;(2)有完全履約能力,但行為人只履行一部分,如果其不完全履行的目的旨在毀約或避免自身損失或由不可避免之客觀原因造成,應認定為民事詐欺行為;如果其部分履行意在誘使相對人繼續(xù)履行,從而占有對方財物,則應認定為合同詐騙罪;(3)有部分履約能力,但行為人自始至終無任何履約行為,而以欺騙手段讓對方當事人單方履行合同,占有對方財物,應認定為合同詐騙罪;(4)有部分履約行為,同時亦有積的履約行為,即使最后合同未能完全履行或完全未履行,亦應認定為民事詐欺;但是,如果行為人的履約行為本意不在承擔合同義務,而在于誘使相對人繼續(xù)履行合同,從而占有對方財物,應認定為合詐騙罪;(5)簽訂合同時無履約能力,之后仍無此種能力,而依然蒙蔽對方,占有對方財物的,應認定為合同詐騙罪;(6)簽訂合同時無履約能力,但事后經過各種努力,具備了履約能力,并且有積極的履約能力,則無論合同最后是否得以完全履行,均只構成民事詐欺。

      合同詐騙罪與民事詐欺行為界限分析

      來源: 作者:

      齊章安 周少華 日期:10-05-21

      2.行為人的履約行為。雖然在構成合同詐騙罪與構成民事詐欺的場合,行為人所簽訂的合同都是欺詐性合同,但是合同詐騙罪的行為人具有無償占有他人財物的故意,因而通常都不會有履行合同的行為,即使有部分履約行為,往往也是以此誘騙對方當事人,以圖占有對方財物。而民事詐欺的行為人獲取不法利益的同時,一般還會承擔合同約定的義務,且其不法利益的取得,多是通過履行一定的合同義務而獲得的。所以,考察行為人是否履行了一定的合同義務,也可以作為區(qū)分合同詐騙罪與民事詐欺行為的限界之一。當然,“實際存在的履行行為,必須是真實的履行合同義務的行動,而不是虛假的行為”(注:呂敏:《合同詐騙犯罪的認定》,載《法學》1994年第4期,第17頁。)。履行行為是否真實,應當結合上述履約能力的不同情形來判斷。這里,還須注意以下兩種情況下對行為性質的認定:(1)行為人在簽訂合同時并無非法占有相對人財物的目的,簽訂合同后也采取了積極履約的行為,但是在尚未履行完畢時,由于主客觀條件發(fā)生了變化,行為人產生非法占有對方財物的意圖,將對方財物占為己有。此種情況下,行為人的部分履行行為雖然是積極的、真實的,但是由于其非法占有的犯意產生在履行合同的過程中,其先前的積極履行行為已不能對抗其后來行為的刑事違法性,因而應構成合同詐騙罪。(2)行為人在取得相對人財物后,不履行合同,迫于對方追討,又與他人簽訂合同騙取財物,用以充抵前一合同的債務。以后又用相同手法循環(huán)補缺,訂立一連串假合同,以便使自己始終非法占有一定數額的他人財物,這種連環(huán)詐騙在司法實踐中被形象地稱為“拆東墻補西墻”。“拆東墻補西墻”表面上看似乎是行為人履行了合同,但實質上并非履行行為,而只是行為人被迫采取的事后補救措施。其以簽訂合同騙取的財物還債的處置行為,說明他對騙得的財物已經據為己有。所以,“拆東墻補西墻”的行為不能認為是履約行為,而應認定為合同詐騙罪。

      3.行為人對取得財物的處置情況?!胺秦斘锼姓撸梢婪刂?、使用他人財物,但非法定情況不得行使財產處分權。因此,若當事人沒有履行義務或者只履行一部分合同,則當事人對其占有的他人財物的處置情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當時的主觀心理態(tài)度,不同的心理態(tài)度,對合同標的處置也必然有所不同?!?注:熊選國:《論利用合同詐騙犯罪與民事詐騙行為的界限》,載《法學評論》1990年第1期,第47頁。)所以,當行為人沒有履行合同的原因難以說明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行為是否真實難以斷定時,可以其對他人財物的處置情況認定其主觀上是否有“非法占有”的目的:(1)如果行為人將取得的財物全部或大部分用以揮霍,或者從事非法活動、償還他人債務、攜款逃匿等,應認為行為人有“非法占有”之故意,其行為構成合同詐騙罪。(2)如果行為人將取得的財物全部或大部用于合同的履行,即使客觀上未能完全履行合同之全部義務,一般均應認定為民事詐欺,不宜以合同詐騙論。(3)如果行為人將取得的財物用于自己合法的經營活動,當其有積極的履行行為時,應認定為民事詐欺;當其沒有履約行為時,應認定為合同詐騙;但是,行為人雖不履行合同,卻在合同有效期限內將對方財物予以退還,仍應視為民事詐欺。

      4.行為人事后的態(tài)度?!靶袨槿说氖潞髴B(tài)度,也是區(qū)分行為人在主觀上有無詐騙故意的重要標志。”(注:夏朝暉:《試論合同詐騙罪》,載《法商研究》1997年第4期,第81頁。)給對方當事人造成損失后,如果行為人不主動采取補救措施,而是百般推脫責任,或者以“拆東墻補西墻”的辦法還債,或者逃匿的,均應認為行為人有詐騙的故意;如果行為人采取了積極的補救措施來減少對方損失,或者表示愿意承擔賠償責任,則不能認為行為人

      有詐騙的故意。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因素不能孤立地用以證明行為人是否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而應在堅持主客觀相統一原則的前提下,結合案件各種事實進行綜合考量。

      (二)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數額對行為性質的影響

      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行為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達到數額較大時,才構成合同詐騙罪??梢?,“數額較大”這一客觀因素對合同詐騙罪成立與否有著重要的決定作用。從合同詐騙罪與民事詐欺行為的構成特征來看,構成刑事詐騙的行為必然同時構成民事詐欺,反之,則不一定。具體地說,如果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但尚不夠“數額較大”,該行為只能構成民事詐欺,行為人只承擔相應的民事法律責任;如果行為人獲取的非法利益已達到“數額較大”,但其主觀上不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該行為同樣只構成民事詐欺。只有當行為人主觀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客觀上實施了虛構事實、隱瞞真象的欺騙行為時,其非法所得的數額才能成為影響欺騙行為法律性質的決定性因素。所以,司法實踐中,決不能忽略行為人主觀方面的特征,單純以非法利益數額的大小來認定行為的性質,否則,就很容易僅僅因為行為人非法所得數額較大或巨大,而將合同糾紛中的民事詐欺行為以合同詐騙罪追究詐欺人的刑事責任。當然,在行為人的欺騙行為確實構成合同詐騙罪的情況下,他不僅應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因該行為同時構成民

      事詐欺,還須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總之,要區(qū)分合同中的欺騙行為屬于刑事詐騙還是民事詐欺,首先要考察行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行為人的行為特征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為我們判定其是否具有此種目的提供較為客觀的線索。當行為人確實具有非法占有之故意,并實施了欺騙行為時,其所侵害的財物的數額才能成為判斷該行為為刑事詐騙或民事詐欺的決定性因素。

      共4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上一篇:合同詐騙罪及其司法認定中的幾個問題 下一篇:詐騙罪與合同詐騙罪界限問題的研究

      下載合同詐騙罪與合同糾紛及民事欺詐行為的界限word格式文檔
      下載合同詐騙罪與合同糾紛及民事欺詐行為的界限.doc
      將本文檔下載到自己電腦,方便修改和收藏,請勿使用迅雷等下載。
      點此處下載文檔

      文檔為doc格式


      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自行上傳,本網站不擁有所有權,未作人工編輯處理,也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有涉嫌版權的內容,歡迎發(fā)送郵件至:645879355@qq.com 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5個工作日內聯系你,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相關范文推薦

        怎樣區(qū)分合同詐騙罪與民事欺詐行為

        四、怎樣區(qū)分合同詐騙罪與民事欺詐行為如 何準確劃清利用合同詐騙與民事欺詐行為之間的界限, 從來是司法實踐中頗為棘手的問題。這主要是因為合同詐騙犯罪和民事欺詐在合同履......

        如何區(qū)分合同詐騙罪與合同糾紛的界限[合集]

        來源:重慶智豪律師事務所編輯:張智勇律師(重慶市律師協會刑事委員會副主任) 刑事知名律師張智勇釋義如何區(qū)分合同詐騙罪與合同糾紛的界限 如何區(qū)分合同詐騙罪與合同糾紛的界限......

        合同詐騙罪與經濟合同糾紛的界限

        合同詐騙罪與經濟合同糾紛的界限 來源:人民法院報發(fā)布時間:2007-01-09 08:35:40 合同詐騙罪與經濟合同糾紛的根本區(qū)別在于行為人有無履行合同的誠意,亦即是否具有非法占有對方......

        合同詐騙罪與民事欺詐的區(qū)別

        “合同詐騙”罪與非罪新解 《刑法》第224條規(guī)定了合同詐騙罪,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利用合同進行詐騙的情況比較突出,合同詐騙罪作為當前司法實踐中的常見罪名,如何與民事欺......

        民事合同欺詐與合同詐騙罪分析

        民事合同欺詐與合同詐騙罪分析 在合同簽訂履行過程中糾紛是常常發(fā)生的,糾紛發(fā)生后大家應冷靜積極合法的處理糾紛以免使事態(tài)嚴重化。筆者撰寫此文,從民事欺詐與合同詐騙罪的聯......

        試析民事合同欺詐與合同詐騙罪的區(qū)別

        試析民事合同欺詐與合同詐騙罪的區(qū)別 摘要:從一起林權轉讓糾紛的定性為切入點,深入探討民事合同欺詐與合同詐騙罪的含義、特征,分析二者的區(qū)別,即民事合同欺詐與合同詐騙罪在主......

        民事合同欺詐與合同詐騙罪的聯系與區(qū)別

        贏了網s.yingle.com 遇到合同糾紛問題?贏了網律師為你免費解惑!訪問>> http://s.yingle.com 民事合同欺詐與合同詐騙罪的聯系與區(qū)別 在合同簽訂履行過程中糾紛是常常發(fā)生的,......

        西安律師:正確區(qū)分民事欺詐與詐騙罪的界限

        正確區(qū)分民事欺詐與詐騙罪的界限 作者:西安律師高西寧 審判長、審判員: 張林涉嫌詐騙罪一案,經第一次開庭后,法庭采納了辯護人有關起訴書“事實不清,指控不實,證據不足”的意見,對......